三十多个百姓挤在庙里躲雨。
他们的房子多日前就已经被洪水冲毁了。
没了屋子住,他们不得不找到高处的寺庙临时避灾。
庙里的百姓有的哭泣,有的跪在庙里求菩萨保佑,还有的饿得肚子咕咕叫。
秦萧此刻也在这庙里,他站在一个角落里,手里抱着一把剑。在他身旁的是他的侍从古阳,以及一个他前些日子从洪水中捞上来的小孩。
“公子,这雨怕是一时半会不会停了。”古阳看得出来,公子心事重重。
“等雨停了我们就走,去杨州城。”秦萧回道。
他四月下旬便来到了同福县,本只准备待个几天就走,但没想到这地方一直下雨,十几天前更是决了河堤,整个县都被淹了,现在连路都走不了。
“公子,这水淹了路,我们去不了杨州城,还是等洪水退去再走吧。只是不知道官府什么时候来救援,这里的农田全部被淹,百姓们的房子也没了,粮食只够吃两日,若再没有人运粮来,咱们就得饿肚子了。”
秦萧没有回古阳的话,他走到了一个老伯的身旁,拍了一下对方的肩膀,问道:“大伯,这同福县以前这遭过这么大的水灾吗?”
老人扭头看着身旁的年轻人,长叹一声后,回道:“没有,从没有过这么大的水灾。往年也有端午汛,也会下大雨,甚至也决过河堤,但都只淹了部分农田,哪像这次,几乎所有的田都被淹了,房子也被冲了,还死了不少人。”
说完,老人抹了抹眼角的泪水,他的老伴就在这次洪灾中过世了。
可家中房子没了,连给老伴发丧都做不到。
“老伯,这会朝廷应该已经收到了急报,救灾的银子和粮食再有些日子就到了。”秦萧看得出这些百姓眼里的绝望。
然而老人却是呵呵两声,苦笑道:“什么救灾的银子和粮食啊。咱们等到得怕不是朝廷的救灾粮,而是那些乡绅还有商贾大户们的买地粮。”
“此话怎讲?”秦萧问道,感觉这里的百姓根本就不相信官府,不相信朝廷。
老人摇了摇头,再道:“小郎君,你还年轻,看事啊,可没我们这些老人明白。这朝廷啊是有救灾的粮食,但总是要很晚才会运来,等那些粮食到了,我们早饿死了。所以啊,我们只能卖地给那些大户,这一亩田十担粮,像咱们这些田被淹了,房子还被冲毁了的百姓,除了卖田换粮,就只有饿死了。你等着吧,再有两三日,那些大户们就会把他们建在山腰上的粮仓里的粮运下来了。”
这时老人身旁的男子插话道:“爹,咱们家总共就只有五亩地了,若再卖一亩,咱们以后可就连养活一家子的地都没了。”
“儿啊,咱们没有办法,不卖田,咱们一家都会饿死的。”
听到老人这么说,秦萧眉头紧蹙。
看来他必须尽快想办法离开同福县,将这里的情况告诉顾瑶。
第927章 组建调查组,三日后去杨州
顾瑶召见了工部和户部和都察院的几位官员。
她在南书房发了一通脾气,整个人心情都不好了。
她将几本折子甩到了几个官员的面前,道:“你们看看,这杨州二十年来,修了四次河堤,最近的一次就在两年前,这前前后后修河堤的银子加起来上百万两。结果呢,一场大雨,四个县都决堤了。”
“朕就不明白了,这河堤就这么难修好吗?”
一想到杨州四个大县被淹,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有可能爆发大的瘟疫。顾瑶就郁闷。
更让她郁闷的是,她刚刚算了一下,这一场水灾造成的损失,用银两计算,最少是四千万两,这可是朝廷一个季度的税银,就这么没了。
工部尚书张元庆站出来回道:“皇上,一个州四个县接连决堤,此事千百年来也难遇一次。但让臣感到奇怪的是,这梅雨季,应该不只杨州一个地方下大雨,其他地方比如湖州、南州、冲州等杨州附近的州郡应该也是一样的天气。为什么其他几个州都没有报告灾情,唯独杨州一下淹了四个县。”
“张尚书的意思是说,杨州洪灾并非完全是天灾,而是有人祸的可能了?”都察院御史邱泽问道。
张元庆:“这个本人可不敢妄断,但四县决堤确实古怪。”
顾瑶听得出来,工部尚书此刻想表达的意思。
这也正是她所想的。
她思虑了片刻,道:“都察院、大理寺、工部即日派人组建调查组,三日后去杨州,给朕仔细查,认真查杨州四县接连决堤的原因,若是有人贪墨河堤款,因河堤失修导致了这次洪灾。给朕拿下杨州主管河道的所有官员,一个个审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