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她犯难的是,这个国家表面繁荣,但外强中干,积贫积弱。所谓的强大都不过是表面的,实际上大越目前的军事战力甚至不如北方的戎国。
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那么就是经济在繁荣,最后也会被人打成筛子,亡国灭种。
第466章 新任参知政事
时间来到了农历六月十四。
盛夏季节,昼长夜短,辰时一刻,太阳已高高挂在天边。
官员们早早便来到了承光殿的门口。
一些官员随身带着折扇,时不时地扇上两扇子。
随着一声钟响,承光殿的大门打开了。
百官们排着整齐地队伍走进大殿之内。
不过今日,他们不必等待君主,因为君主已经在龙椅上坐着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全部官员进殿后,百官们一起跪拜行礼。
顾瑶略微抬手,道:“平身吧。”
百官们行了礼后站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他们手持朝板,头微微低着,等待着聆听圣训。
一些人的朝板上写了字,那是为了上奏说话时做提示用的。
顾瑶看着下面的文武百官,当了一年多的皇帝了,这些面孔她也几乎熟悉了。
她顿了片刻,然后拿起了桌上的圣旨,说道:“列位臣工,今日朝议前,朕先宣布一则人事任免。”
说完,顾瑶看向一旁的王公公。
王公公赶紧走到了殿前,接过皇上手里的圣旨。
他将圣旨打开,宣道:“翰林院大学士于长林接旨。”
没想到叫了自己名字的与长林先是愣了一下,反应过来后才在众人的注视下从左边第三排走了出来。
“臣,于长林接旨。”
王公公:“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翰林院大学士于长林,兴起一年入仕,为官二十五载,先后出任右正言、知制诰、许州主事、蕲州通判、明州知府、枢密院直学士、枢密左副使、兵部尚书、中书左侍郎、翰林院大学士等职务,其为官清廉,才德兼备,乃文官清流,天下学子之楷模,着即日起,任中书门下参知政事一职,入住政事堂,协助丞相处理政务,钦此。”
王公公宣完,下面有些官员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他们惊讶的不是于大学士高升了,而是圣旨里出现的政事堂一词。
本朝并不设政事堂。
于长林抬着头看着大殿上的帝王,这样重要的职务,皇上之前竟然没有跟自己商议过,直接就任免了。
“于大人接旨吧。”宣完圣旨的王公公走下了大殿,满脸笑意地将圣旨递到了于长林的面前。
于长林没有立即接旨,而是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同僚,与自己同一年出仕的苏墨。
但此刻,他发现对方并没有看自己,而是看着别的地方。
他又扭头看了一眼大将军楚渊,发现对方也没有看自己。
于长林这才伸出手,接过了王公公递来的圣旨,道:“臣,谢皇上恩典。”
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站出来说什么。
这和顾瑶预想的一样。
这个人选她仔细斟酌过,若论能力,于长林不是最强的,论资历,也有比他更老的,但若论声望,这个人却很合适。
他是少有的文官清流,且不属于楚家、苏家以及丞相三派势力的人,从他写的一些文章中能看出来他的一些抱负和思想。他是个忠君爱国的文人,写得一手好文章,备受天下学子的称赞。
升这个人做参政,等于得了天下学子的心。
第467章 设政事堂,由丞相主政
“众位爱卿,朕今日除了任免于长林,还要跟大家商议关于朝会制度更改一事。朕自登基以来,日日忙到子时,操劳过度,以致气血不足,伤了身子。太医说朕需要好好修养,才可孕育皇子。朕这些日子左思右想,觉得还是早日诞下皇嗣,才能保我大越长治久安。”
“所以,朕想将每日一朝的朝会制度改回原来的三日一朝。另外朕决定设政事堂,由丞相主政,两位参政协助,治理朝政,三省六部六品以上官员参与,隔日一会,商议政事。以后你们的折子,除边疆和武将们上来的折子,其他都由政事堂批复。”
此话一出,一些官员当即愣住了,还有的露出了无比震惊的神色。
官员们愣了好一会,然后朝堂上终于无法在平静下去了。
大家开始议论纷纷,一些官员忍不住的摇头。
不一会儿,有御史站出来。
站出来的是平日里最喜欢发言的邱泽。
他身着一身绯红色官服,手里的朝板上写了上百字,但他却并没有看朝板,而是看着大殿上的帝王,说道:
“皇上,每日一朝,乃高祖五年定下的朝纲,皇上若觉得身子不适,休朝一段时间便是了,为何要将理政大权交于丞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