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记得大胤王朝是三日一朝的。”顾瑶回道。
李璟,“是的,皇上,大胤王朝包括四百年前的齐王朝都是三日一朝。但高祖皇帝认为三日一朝无法及时处理国事,效率低下,所以才改成了每日一朝。”
第463章 由丞相批折子
“现在也没见得效率高,反而浪费了不少时间。”顾瑶很直白地吐槽。
华夏古代,也只有明清两朝出现过每日一朝的朝会制度,比如朱元璋、康熙、雍正这些个勤政的皇帝才每日上朝。其他皇帝有的隔日上朝,有的三日一朝,有的甚至二十多年不上朝。
但顾瑶知道,朝会越频繁,君主越是想把要权力牢牢握在自己手里,是加强皇权,巩固君主专制的体现。
“那皇上是想改回三日一朝吗?若是这样,皇上得在朝会上和百官们商议才行。”这种朝纲制度的更改,必需经大朝会商议后才可决定。
“朕会在下次早朝时提出来。朕的计划是,改三日一朝,另外设议政堂,丞相你来主持,两日一会,由三省六部六品以上官员参与商议政事,你们商议好了给朕一个奏本就行了,朕批复了你们便可执行。另外除军务相关或武将们上的奏折,其他奏折也由丞相你主持的议政堂来批复。”
“臣批阅奏折?”李璟又顿住了。
“对,按照朝中制度,丞相也可批阅奏折,所以由你批阅,朕也是放心的。”
“可臣现在已没有当年的精力了呀,皇上……”。李璟有些无奈。作为丞相批阅百官们上的折子,这在朝纲上是允许的,但也仅限于特殊情况,比如皇上因特殊原因,生病、亲征或因其他事情不在宫中时,丞相可代为批阅奏折。
“那这样……”顾瑶想了想,回道:“参知政事苏墨协助你理政,另外朕在给选个帮手。”
“皇上要选的是谁?”李实在是猜不透眼前这个帝王的心思。
顾瑶挑眉,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笑道:“这个……朕再想想。”
顾瑶其实已经想好了人选,但没准备在这个时候说出来。
她如今决定让丞相理政,由丞相统领文官,理政务,管律令,治百方,那么这个丞相的权力相当于华夏秦汉时期的丞相,那丞相的权力是空前强大的,所以她得设两到三个参政,名义上是协助丞相理政,实际上是作为副宰相,制约和分割相权,以免丞相的权力过大,而独断专行。
“对了,丞相,朕今日在皇陵中遇到了栗洪,朕认了这个舅舅。你对他熟悉吗?”
“栗洪?”李璟想了一下,但没有想起来是谁。于是摇了摇头,回道:“臣对他没什么印象,不过臣和栗洪的父亲,也就是您的外祖父栗绅大人曾同朝为官。”
“嗷……” 顾瑶点了点头,她还以为丞相会记得自己这个舅舅,没想到丞相竟然没什么印象。不过也对,栗洪现在只是个从八品的小官,以前官阶更低,丞相也不可能记得这么多人的履历。
顾瑶想了想,又道:“那这样吧,你看看中书那边还有没有空缺的职位,有的话给他一个四五品的官职。朕既认了他,自然要给他个符合身份的职务,但朕不清楚他的才能如何,先让他在里头混着。”
第464章 还想祸害别人家的姑娘吗
顾瑶现在还没想好如何安排这个突然冒出来的舅舅。在皇陵时,她综合多方因素考虑认了这个舅舅,一是出于对孝仁皇太后原主生母的怜悯,二是为了平衡当前朝堂上的各方势力。栗家作为皇亲,或许可为自己所用。毕竟栗家只能依靠她这个帝王,不大可能有什么异心。
“好,臣记住了。” 丞相知道皇上今日去了皇陵,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
午膳后,顾瑶回了昭和宫休息。
因为劳累,她睡得很沉,平日里未时二刻就会起来的她,今日睡到了申时才起来。
此刻,在昭和殿外等待的东亭侯夫妇心急如焚。
东亭侯白永年眉头紧皱,脸色铁青。东亭候夫人王氏则急得在昭和殿的回廊上来来回回的走了十几遍。
见到王公公出来了,夫妇俩忙上前去。
“公公,皇上起来了吗?”白夫人急忙问道。
他们夫妇已经进宫快一个时辰了,但一直没见着皇上。
“皇上刚起来,在用茶呢,你们在这等着吧。”王公公挥了挥手里的拂尘,不紧不慢地回道。
回完返回了南书房
顾瑶喝了一杯茶,她已经听到了外面的声音,于是问道:“外头是谁?”
“禀皇上,外头是东亭侯夫妇,他们已在外候了一个时辰了。”
顾瑶想起今日上午在自己的车驾路过华兰街道时发生的事,微蹙眉头,有些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