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他们也都在等待着辰时二刻,公布考题的那一刻。
贡院内共六百名官兵值守,平均每一名官兵负责五名考生,他们将负责监考,给考生发放水和吃食,若考生要去出恭,也得由他们陪着才能去,没有他们陪着,考生是不能私自离开号舍的,否则视为舞弊,试卷作废。
此时官兵们正在给这些考生发放早膳。
官兵们每人提着一个木桶,桶子里是大面馒头,碗,和咸菜。
他们走到每一间号舍前,给考生们每人发放一个碗,碗里放两个馒头,一勺子咸菜。
不论是寒门学子还是高门显贵的公子,到了这里都是一样的待遇。
大家都吃一样的。
又过了半个时辰,辰时二刻到了。
贡院里响起了鼓声。
鼓声一响,考试开始。
而在这时,主考官当朝翰林院大学士于长林走出了明公堂,他大声宣布道:“本场考试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
主考官说完,十几名巡考的官员便立即拿出笔将题目抄写在木板上,然后让巡考的官兵将木板拿下去展示给每一位号舍里的考生看。
考生们需要迅速将题目记下来,抄到草稿纸上。
一些坐在前排号舍考试的考生会很快拿到考题,不过后排的一些考生则需要等差不多一刻钟才能知道考题。
考题出来后,一些考生很快就开始写起来了,但大部分的考生都没有动笔。
顾瑶在下了早朝后,乘坐天子銮驾来到了贡院,陪她一起来的是参知政事苏墨。
一般情况下,天子是不会去考场的,但顾瑶对这古代的科举考试有点好奇。
作为一个现代人,她参加过许多重要的考试,中考,高考,各种期末考,以及她为了留学而参加过的托福,雅思考试。
她是现代社会的考神,逢考必过。
但她知道古代科举考试可比高考的录取比例低多了,全国三十多万考生参加童试,最后能能中进士的只有二三百人,有的时候甚至之录取一百多名进士,堪比现代考清华北大的难度。
贡院里的官员们见皇上来了,纷纷出来想要跪下接驾,但顾瑶立即摇手阻止了他们。
主考官与长林也没有想到皇上会出现在这里。
顾瑶看着这位主考官,她读了他的文章,觉得他写的文章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巧妙而严密。
确实是个大文豪。
她以前没关注这些事情,其实她这满朝的官员很多都是当事的诗人,词人,文学家。
第262章 题目出得好吗
“一切顺利吗?”顾瑶问道。
于长林走在帝王的身旁。
这是他第一次当主考。在文皇帝在位时,朝中也有官员推荐自己当主考官,但文皇帝都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女皇赏识他的文章,让他做了主考。
“回皇上,一切顺利,皇上出来个好题目,许多学子已经开始答题了。”于长林满脸笑容的回道。而此时此刻,他没有注意身后的参知政事苏大人一脸不高兴。
“题目出得好吗?”顾瑶又问。
这其实也不是她出的题。她将华夏古代,宋朝时期某次科举考试的问策题搬过来了。
她之所以对这个题目有印象,是因为高中时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说过华夏千年科举第一榜的故事,那是北宋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那次科举考试涌现了大批人才,群星闪耀。成为华夏古代最成功的一次科举考试。
她想试试同样的题目,在她管理的这个大越国是不是也能选出一大批人才出来。
“皇上,您这道题目很便于考生发表他们自己的政治见解,以便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于长林很满意这道策问题。
他之前还很担心皇上年幼,又没写过什么文章,会出一些刁钻古怪的题目,这样的话就难以选到真正的人才。但没想到皇上能出这么一道好题,比大越以往十几次科举考试的题目都要巧妙。
顾瑶嗯了一声。
好吧,果然这道题适合选拔人才。
顾瑶随即走向了第一排号舍。
一眼望去,她看到的是一间又一间的三四个平方的小房间,房间三面是墙,前面则是敞开的,有点像现代的土地庙。
她看到了许多的考生,他们一个个都在认真的思考或者答题。也有的不知道在想什么,坐在那里发呆。
突然,顾瑶看到有一位考生看向了自己,对方似乎猜到了自己的身边,起身站起来似乎想要行礼。
顾瑶连忙朝对方摆了摆手。
这一个行礼,很快就会有一群考生行礼。
她可不想打扰他们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