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差没明说:色字头上一把刀,年轻人要克制啊!
李治暗自咬牙:这些先帝留下的老臣,就不把朕往好处想!当朕是什么?好色之徒吗?
他无奈道:“中书令误会了,朕暂无采选良家子的打算。且说到此事,朕认为,日后大内拣选宫人,当改为三年一次。由掖庭统计各局各司所缺之数,按需甄选入宫。如无必要,不许在民间大肆采选,以防劳民伤财。”
哦豁!褚遂良愣了,底下众人也都愣了,陛下这是来真的?
一群呆头鹅中,只有张行成先反应过来,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圣明!陛下行此仁政,内素宫闱,外安百姓,实乃我大唐之福!”
李治这才满意地点点头,又问道:“左仆射认为如何?”
李勣虽有些意外,但也拱手行礼道:“臣与张侍中所思一致,陛下圣明!”
其他人这时才终于回过神来,一起山呼:“陛下圣明!”
其中最激动的当属褚遂良,老头险些热泪盈眶,看着皇帝的目光老怀安慰,极为殷切。
李治抽抽嘴角:……大可不必。
第35章 高阳公主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皇帝要放归宫人的风声传遍了后宫,尤其是“入宫七年便可放归”的诏令,让宫女们不由心潮起伏,意外、欣喜、担忧、为难,各种情绪都有。
喜的自然是那些进宫年限不长,正值韶华的宫人,她们很快就能出宫和家人团聚,还能正常地嫁人生子,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
忧的是那些底层年老宫女,她们在宫中熬了大半辈子,很多人父母都去世了,就算放出宫也是无枝可依,还得自己谋生。
心情更为复杂的则是六局女官们,错过了婚嫁年纪,又好不容易在宫里熬出了资历和品级,让她们出宫自是舍不得,不出宫呢,又思念家人。
萧筱也早料到会有这种情况,组织宫人们搞了一次“问卷调查”,基本摸清了大家的担忧和想法。李治参考过后,又推出了新的补充条例:
宫人满四十者,若自愿放归,可根据入宫年限发放一笔资财,帮助以后生活;实在年老不愿出宫的,也可选择留下,或者进入宫中寺观出家;
宫中有品级的女官,特许其每年见亲人一次,就定在每年三月三上巳节,于兴庆宫大同殿前,骨肉团聚一日。
如此一来,皆大欢喜。
尚书省的官员们已经在尽快研究各项细则,在新年过后便会正式颁布“宫人放归令”。因此这个年底,虽然格外忙碌,但宫中上下也是喜气洋洋的。有了盼头,每个宫人的眼睛里似乎都多了光彩。
而且,在李治的刻意放纵下,六宫上下几乎都知道,这是淑妃娘娘向皇上提的建议。一时间,萧筱真是收获了不少好名声。
立政殿里。
王皇后脸色阴沉,看着下面的诸嫔妃,冷声道:“淑妃今日又托病没来,她有病不好好养着,倒有闲工夫管底下宫人的事,还绕过了本宫这个皇后,直接向陛下进言。”
郑贵妃也是皮笑肉不笑,“如今满宫上下,都对淑妃妹妹感激不已呢。哎呀,倒衬得我们这班姐妹无能无用了,看来,得好好跟淑妃学学才是。”
“这等狐媚惑上,邀买人心的本事,我们也学不来啊。”冯婕妤惯常地阴阳怪气。
贤妃苏青青暗暗在心里翻白眼,觉得没意思透了,每天一早过来,一坐坐半天,一群人什么都不干,就在背后说人淑妃的坏话。
父祖兄弟都是武将、素来直来直往的苏青青就不明白了,看不惯淑妃你们倒是上呀!又不敢上,争宠也争不过人家,还不肯承认自己不行,就嘴上功夫厉害。
一群长舌妇!
想到自己还要和这些长舌妇打半辈子交道,她就觉得眼前一黑,人生无望,还不如做个宫女呢,熬上七年就能出宫。
跟这些人相比,起码淑妃这人爽快得多,要不,想办法交个朋友?
躲在承香殿的萧筱,也没过上自己想象中的咸鱼幸福生活,是她提的放归宫人,李治加班也得拉着她一道,再加上马上就要过年,各种杂事比想象中还要多。
萧筱哭唧唧:是不用早起了,可是得熬夜啊
忙着忙着,很快就到了除夕了。
每年的除夕之夜,宫中都要大摆宴席,彻夜守岁,不止皇亲国戚,不少朝廷重臣都会受邀参与宫宴。
今年也不例外,甚至因为新帝登基,而显得更为隆重。宴席是由光禄寺和尚食局共同准备的,掖庭的教坊司也早在几个月前,就为今夜的宴席排了新舞。因此,宫中处处张灯结彩,灯光通明,晶莹剔透如琉璃仙境。
萧筱今日来得挺早,到了现场一看,除了一些品级不高的妃嫔和外命妇之外,只有一个苏青青,正百无聊赖地四处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