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听后若有所思,“这位康熙帝,也算是个英明帝王,早早就立了太子,还是元后嫡子,亲自抚育培养,却仍然没有逃过父子兄弟相残的悲剧。”
难道身在皇室、生为皇子,就必须要像瓮中的毒虫一样,互相啃咬厮杀,斗得你死我活,直到决出最后的、唯一的胜利者?
“所以,雍正帝正是有感于夺嫡的惨烈,想个了办法,那就是秘密立储。”
“秘密…立储?”
所谓秘密立储制度,是由雍正帝创立的。
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密封在锦匣内。一份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
听了这番话,李治顿时有醍醐灌顶之感。
自周朝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以来,数千年来历朝历代大都延续了这套礼法,即“立长”;
当然,也有少数挑战这套制度的,认为至尊之位当以能者居之,即“立贤”;
立长与立贤之争,贯穿了历朝历代。
立长是先立嫡,再立长,好处是嫡庶长幼一目了然,免去无谓争斗。坏处是不辨贤愚,代表人物就是晋惠帝那样的大傻子;
立贤的好处,是可以让更有能力的人问鼎天下。坏处是贤与不贤容易伪装,比如隋炀帝杨广,做王爷时表现得有多么仁爱孝悌,当天子后就有多么荒淫无道。
不管是立长还是立贤,优点和缺点都同样明显。
再观当今,李治本无嫡子,长子也已被废,剩下的皇子们都是非嫡非长,太子要立谁?
立贤?那什么是贤?
忠孝仁爱是贤?才识过人是贤?还是聪明谋略是贤?
所谓的“贤”从没有标准和定义,这也代表着不管立谁都有争议,剩下的皇子都不会服气。
这也是为什么朝堂上立后之声不绝于耳的原因。
只有立下继后,确定了嫡庶名分,接下来才能顺利成章立皇后之子为太子,断了其他人的念想。
这本是代价最小,最为省心省力的办法。
因为两人之前达成过共识,李治不愿勉强小小,这才力排众议,三年来坚持不立后不立储。
但是今日,萧筱关于“秘密立储”的这番话,倒是给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是啊,无论立长还是立贤,都不得不顾及礼法和朝廷百官们的想法。
还要防着兄弟阋墙,太子坐大。并不能确保皇位的平稳过渡。
可若是秘密立储,则代表皇帝可以全权掌控,将储君的择选牢牢控制在皇权之下。
所有皇子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他可以慢慢观察、考验、比较,等选到自己中意的继承人后,再暗中栽培,悉心教导。
念及此处,李治不可避免地心动了。
第328章 青春期的中二少年
就在李治为继承人之事操心时,他的几个儿子也都不怎么安分。
“殿下,梁王又悄悄出宫了。”
李孝正在练字,闻言笔尖一顿,“大哥又是去见那个谢氏女了?”
原来,中秋宫宴那日,他也发现了李忠的异常。
自己这个大哥没什么心眼,也不善御下,不过几天就被他弄清了始末。
不想李忠竟真的看中了那个谢氏孤女,两人竟还偷偷联系上了。李孝自然乐见其成,少不得还从中推波助澜一番。
“也不知是大哥胆子大了,还是那谢氏女足够有心机,这半个月已是第三次出宫私会了。”
李孝搁了笔,立即有内侍端了金盆过来给他净手,甩了甩水珠,他扯过锦帕一边擦手一边道:
“想来梁王心中也明白,圣人和宸妃一定是不满意这谢氏女的,所以不敢去求赐婚,才这般偷偷摸摸。”
之前报信的内侍点头哈腰,“殿下说的极是,那咱们该做些什么呢?”
“本王与梁王兄弟情深,自然是要推波助澜,帮他一把的。”
李孝幽幽说道,但心里却在琢磨:若自己帮助李忠遂了心愿,以他那种死心眼的个性,必会感恩戴德。
而另一方面,当圣人知道李忠竟敢在婚姻大事上阳奉阴违,甚至私会臣女,想必之前对他的眷顾和补偿,也会化为乌有了吧?
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下午时分,李忠刚回到宫里,还未来得及细细回味与心上人约会的喜悦,就被李治宣去了甘露殿。
当他忐忑地赶到时,见李治和萧筱正饶有兴致欣赏画卷,这才放下心来行礼问安:
“拜见圣人、拜见宸妃娘娘。”
“正本回来了。”
李治和颜悦色地看他,并招呼宫人将几卷卷轴拿了过去。
“这是朕和宸妃从一众名门淑媛中,遴选出来的王妃人选,你看看更中意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