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大唐之萧淑妃保命日常(280)

作者:木易的火车 阅读记录

“回陛下,薛万彻之勇武,军中罕有能匹敌者,在平突厥、薛延陀、东征高句丽时,都曾立下大功。但其自恃军功,盛气凌人,也是事实,只是这谋逆……”

“怎么?英国公为何犹疑?”

长孙无忌转向他,笑得有些瘆人,“这字字句句,皆是老夫亲自审问,难道英国公信不过?”

“太尉言重了。臣久病未朝,早已不问世事,陛下圣明独照,定有决断,臣恭听圣裁便是。”

这个老狐狸!

李治心里暗骂一句,一有事就当甩手掌柜,真是越老胆子越小。

“薛万彻的处置暂且搁下,朕还要细思一番。太尉,吴王恪查得如何了?”

“回陛下,吴王现在也是绝口不肯承认,但有薛万彻的例子在前,足见房遗爱的证词是可信的。加之吴王与高阳公主夫妇甚是亲厚,曾多次奔走求情,可见是早有勾连。”

这话其实经不起推敲,宗室那边也是窃窃私语,但是迫于局势,没人敢站出来质疑,生怕一不小心,引火烧身,把自己也打成了同党。

李治也觉得他太过狂妄,皱眉道:“吴王贵为亲王,拜为司空,若查无实证,太尉还是应该谨慎一些。”

“陛下,吴王恪享亲王尊荣,陛下优待,却与荆王等一干逆贼交情甚笃,意欲颠覆国本,宁枉勿纵啊陛下!”

不等李治再说什么,他又回禀道:“陛下,经臣多番查证,朝中还有宗室大臣疑为同党,名单已经拟好,下朝后便请陛下过目。”

此言一出,朝中再无人敢多说什么,全都战战兢兢,人人自危起来。

看着文武百官、宗室大臣噤若寒蝉,深深忌惮的模样,李治暗暗握紧了拳头。

“陛下,这便是名单。”

下朝后,长孙无忌被召至御书房,李治看着所谓的名单,眉头越皱越紧。

“门下侍中宇文节?江夏王李道宗?”

“一个是宰相,一个是有名的宗室贤王。太尉,你倒是跟朕说说,这两人怎会和谋逆案扯上关系?”

长孙无忌却是不慌不忙道:

“回陛下,宇文节素与房遗爱交好,在他刚刚下狱时,还曾为其求情。至于江夏王,他与荆王也过从颇多,此二人有‘交通谋反’之嫌,按律例罪不至死,可判流放之刑。”

李治冷笑数声,“看来太尉已经给朕做好主了,只要朕照办就行。素闻江夏王和薛万彻和你有宿怨,恐怕太尉查案是假,铲除异己是真!”

“陛下!”长孙无忌高喊一声,双目泛红,看着颇为动容。

“老臣承认,自己的确有私心,但也实实在在是为陛下分忧。吴王乃是陛下在世兄弟中最年长者,又曾被先帝当成易储人选,焉知他不会心怀怨怼,得势后再犯上作乱?与其日夜防范,不如一举铲除,才能永绝后患!”

“老臣知道,因为当年之事,陛下一直有心结。这次便让臣来背这个骂名,把心怀不满、暗藏威胁之人都铲除掉,只要能保住陛下及大唐的安稳,老臣万死莫辞!”

这番说辞,他端的是大义凛然,若要问李治有多信,大概还不到千分之一。

但让他警惕的是,长孙无忌猜准了他的心思,不,应该是猜准了一个帝王的心思。

既能除掉潜在的对手,又能不脏自己的手,保住君王的名声,何乐而不为?

可李治也深深知道,当一件事看似全是好处时,那就一定暗藏着极大的风险,甚至是陷阱。

深夜,诏狱。

长孙无忌这次来找的,正是吴王李恪。

李恪正背着双手,仰头看向高窗外的明月。

他周身笼罩在朦胧的月华之下,哪怕身处囹圄,仍然可见天潢贵胄的优雅贵气。

“吴王殿下当真好风仪!如今也是阶下囚,还有如此闲情雅致?”

李恪转过身来,语气清冷:

“长孙太尉才是好生威风!在这小小的诏狱中,软硬皆施、威逼利诱,将众人耍弄在股掌之间,任你摆布。怎么,今日又找上小王了?”

长孙无忌见不得他这副悠闲的模样,自从贞观十七年,先帝借二次易储之事试探他后,他便深深厌恶吴王,早就欲除之而后快了。

“王爷的事,老夫已经禀告陛下了。虽还未有明旨,但王爷怕是再难安享尊荣了,王爷年纪轻轻,实在可惜。”

“原来长孙太尉是来看本王的笑话的,那你怕是要失望了。本王就算死,也是高祖、太宗的子孙,是大唐的吴王!绝不会为了苟活,向你这等小人摇尾乞怜。”

“吴王?一旦以谋逆论死,王爵肯定要被削去的,就连名字也要从玉牒中移除。到时候,你只会是个无享无祭,无牌无位的孤魂野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