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大唐之萧淑妃保命日常(173)

作者:木易的火车 阅读记录

齐秉义搬来一把椅子,李治斜倚在上面,话说得不疾不徐,但内里的意思却如雷霆万钧。

“诸卿都来了,正好,这些日子朕拟了几条章程,你们也都听听。”

“第一,未免亲亲相护,若有朝廷高官的子弟或亲戚参加科举,本人必须主动申报回避,不得担任主考官或阅卷官。”

“第二,考卷一律糊名,上盖红印,等阅卷完毕定下名次后,由朕及诸位宰相亲自拆封,当殿唱名。”

“第三,由尚书省调一百校书郎入贡院,举子们考完收卷后,立刻用统一字体誊抄试卷,避免阅卷官以字识人。”

回避制、糊名制和誊卷制,这就是李治斟酌之下定下的三条规矩,若能做到这三点,即可杜绝大部分的科场舞弊。

果然,这三条一出,众举子皆是欢欣鼓舞,骆宾王更是眼睛发亮:“陛下圣明!我等心悦诚服!”

相比之下,国子监生徒及朝廷诸高官却是脸色微妙,暗暗叫苦。

他们其实心里也明白,世家大族之所以累世高官,并不是天生比别人聪明,而是他们垄断了教育资源,以及选官权利。

从汉代以来,不论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还是科举制,大族名士皆可利用其漏洞,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牢牢把持着帝国的中上层。

若当真实行改革,这就意味着要将权利让渡到社会的中下层,寒门学子有了出头之日,时间一长,势必动摇世家们的根基。

但是陛下金口玉言,又当着众目睽睽,若此时出言反对,无异于成为众矢之的,是以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长孙无忌。

他位列三公,又是天子亲舅,有些话自然他说更合适。

在众多期待的视线下,长孙无忌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出面,“陛下,自隋代以来,科举制已通行多年,变法一事并无前例。”

“自隋代大业年间开始,之所以实行科举制,就是为了从下而上改革朝廷选人制度。不问出身,无论贫富,只看才学,让天下有才之士皆能一展抱负!”

李治这次意料之外的强硬,又占据了大义,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

众举子欢呼雀跃,山呼声久久不绝:“陛下圣明!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治看着他们,仿佛是看到了大唐官场的未来。

希望你们别让朕失望。

蝴蝶的翅膀扇动,这一天的国子监,成为了后来大唐政治风暴的起点。而在短短几年之后,这批举子中的许多人,都成了李治最坚实的拥趸。

回宫之后,李治叫来了裴五:“你出宫一趟,告诉刑三和傅九,差事办得很好,朕重重有赏!”

裴五笑嘻嘻地领旨,“丽竞门这些兄弟中,只有三哥和九弟长得文弱些,像个读书人模样,幸好没穿帮。”

“刑三的肩膀没有大碍吧?让他好好养伤。”

原来,这刑三和傅九都是丽竞门的暗探,也是李治找来的托,一个在礼部门口被砍伤了肩膀,一个刚刚在国子监负责煽动气氛。

等人都下去后,李治才褪下了平和的面具,难以掩饰的兴奋和激动。他在殿中来回踱步,想来想去,满宫里也只有萧筱能分享他这份喜悦。

他一刻都不想等,直接又去了承香殿。等萧筱听完了他做的所有事后,也是意外加佩服。本以为起码要等他彻底掌权,花上几年慢慢改革科举,没想到,他竟人为制造了一场舆论风暴,加速了改革的实施。

哪怕到了现代,每次一有高考舞弊,都能引发全国关注。盖因为那是普通人想实现阶层跨越,为数不多的敲门砖、登天梯。

李治正是利用底层民众的这种心理需求,反过来敲打了居庙堂之高的既得利益者。

绵里藏针,胆大心黑,再加上不要脸,狗男人真是天生的上位者。

第122章 你是个好皇帝

“可是那些世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陛下,还要注意他们的反扑。”萧筱提醒道。

李治点点头,“朕知道,要想彻底改革科举是件任重道远之事,可是今天总算开了个好头。”

“还得多亏你,之前说的那两人的确都是可造之材,尤其是骆宾王。朕派人调查过,他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却多年怀才不遇,这样的人天然站在世家的对立面。之前他数次落榜,不得已去做了道王的府属。”

“朕已特许他参与此次重考,不论他是否及第,朕都打算召他入御史台。”

萧筱很是赞同,就凭骆宾王口舌锋利,用笔如刀,又一副嫉恶如仇的脾气,将来一定会是长安城最头铁的御史。

“恭喜陛下又得良才。”

“为了庆祝旗开得胜,不如咱们喝一杯?想喝松醪春还是梨花春?朕让人去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