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大唐之萧淑妃保命日常(172)

作者:木易的火车 阅读记录

卢轻舟急了,长孙无忌却沉吟道:“若此举能平息物议,倒也不是不行。”

许多官员都很是惊讶,李治心中却明白,他能同意重考,是因为有信心利用科举漏洞,保证最后的名单与前次差不多。

李治暗自冷笑,这算盘打的,珠子都快蹦到他脸上了。可惜,这次注定要落空了。

今天晚些时候,又闹出了一桩大新闻。

外地来京的举子,品学兼优者,可以在国子监和太学暂住,他们到处张贴骆宾王写的诉状,还当街演讲助威。

而在国子监和太学入读的学子,都是家中父祖担任三、四品的高官子弟。他们本就自视甚高,眼下见这些外地的土包子,竟敢挑战他们在科举上的特权优势,也早已不满。

两方剑拔弩张,终于在今天爆发了。

众学子斗殴,国子监被封的消息不胫而走。

宫门口静坐的举子们听到消息也坐不住了,纷纷讨论要不要去帮忙。

这时,朱雀门却缓缓打开了。

长长的天子仪仗从门内逶迤而出,当看到雪白六骏拉着的明黄御驾出来时,他们才从震撼中回过神来,纷纷跪倒,高呼道:“参加陛下!”

站在车前的齐秉义高声道:“陛下口谕,国子监斗殴一事朕已知悉,朕当亲临国子监,诸位可随行,但有所求,皆可明言。”

诸举子听闻,都十分激动,便跟在御驾之后,来到了国子监。

此时,国子监内一片混乱,祭酒及众博士正急得团团转,忽闻御驾就在门口,更是如同晴天霹雳:

天爷!陛下怎么都来了?

他们谁也猜不到,今天的国子监一行,将成为大唐科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121章 国子监变法

国子监大门打开,刚刚还打得热火朝天的举子们,都没想到能把陛下召唤过来。他们诚惶诚恐地跟在祭酒身后,跪下山呼道:“参见陛下!”

其中,自然有卢照邻和骆宾王。

只见明黄色绣五爪金龙的车帘被撩开,年轻矜贵的大唐天子露出真容,两人皆是倒抽一口凉气:这不是放榜那天遇见的李公子吗?

不等他们再多想,李治已走下御驾,抬手道:“都免礼吧。”

“朝廷开科取士,本意是为广开才路,为国选才。不想今日竟成闹剧,各位皆是饱读诗书之辈,何以行武夫之事?”

有个国子监生徒抢先道:“启禀陛下,皆因这些外地举子,近日频频在监内借故闹事,我等不齿其言行,与其争论一二,不想竟被殴打,简直是有辱斯文,还请陛下圣裁!”

李治定睛一看,竟是个熟人,淑妃的异母弟弟,萧家五郎萧至远。

他还没开口,骆宾王就愤怒反击道:“恶人先告状!明明是你们先动的手!陛下明察,我等不过是在国子监门口进行演讲,若是不服,自当上台论辩,他们说不过就一拥而上,大打出手。我等寡不敌众,很多人都受了伤。”

确实,他身后许多举子的脸上身上,都挂了彩,此时也是一脸不忿。

萧至远还在辩解:“陛下,我朝科举自有法度,他们这些人才学不够,落了第就开始胡乱攀诬,有损朝廷声誉,其心可诛!”

“你!”

李治抬手往下压了压,“好了,朕听明白了。这次科举涉及舞弊之事,朕已命三司会审,只是其中所涉人员众多,恐怕还需时间。”

骆宾王有些失望,听这意思,陛下怕是准备用“拖”字诀了,可举子们大多是外地考生,过不了几日都要回原籍的,这一走又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不想李治接着说道:“若想快刀斩乱麻,就得狠下决心,按朕的意思,不如进士科重考一次!”

一句话如同惊雷,把众人都震住了。

尤其是骆宾王,他的诉状写得洋洋洒洒,仿佛胸有成竹,但连他都没想到朝廷真能同意重考。

其他举子,如卢照邻等人,都是喜出望外,好歹不用再等一年了。

不想后面却有个眼生的举子道:“陛下圣明,我等本该谢恩。但容在下冒死说一句,若科场舞弊为实,再考一次又能如何呢?”

这一下众人也如同被泼了一桶凉水,对啊,朝廷还是世家把持,便是重考,上榜的依然是这些世家高官子弟,他们难道还要闹一次吗?

骆宾王也冷静了下来,拱手道:“陛下,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科举成了上流名士权利交换之所,而我们这些寒门学子,没有家族撑腰,连上榜都是难如登天。”

“所以,科举变法势在必行!”

这时,长孙无忌等官员都听到消息赶到了国子监,正好听到陛下亲口说要改革科举,许多人不由心下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