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样还有一个弊端。”李治沉吟道:“能到朕面前的,都是最后及第的几十人,但春闱考生数千,那些考官们依然可以给自己人大开方便之门,那些才气既高又不愿同流合污者,还是无出头之日。”
萧筱笑了,“陛下,那就让他们认不出谁是自己人。”
“说来听听。”
“很简单,一是糊名,二是誊卷。”
唐朝的科举没有后世那么严格,考前不搜身,考卷不糊名,考生可以温卷、行卷,也就是拿着自己的诗集、文集向主考官毛遂自荐,自我推销。
这样一来,出身高的,名气大的,关系硬的,自然录取的几率就大多了。
可是名字一糊,谁看的出你是崔王卢郑,还是赵钱孙李?
再用同样的字体誊一遍试卷,想靠笔迹认人的路也堵死了,大家一视同仁,就拼才学。
李治犹如醍醐灌顶,“好法子!这是防小人不防君子,若真有真才实学,此举并不会有任何损害,若是欺世盗名之辈,想靠着一个显赫的姓氏就为官作宰,正好断了他们的路!”
他眼睛亮亮地看着她,“这也是你们那儿的法子?”
“若按大唐的规矩,我怕是连寒门都不算,只能算草民。”萧筱失笑道:“可我们那里的高考,相对而言是最为公平的考试之一,让无数人获得了接受教育和改变命运的机会。”
接着,她又给他说了些其他的防作弊措施,比如考前搜身,设立考场监督,考试期间贡院锁院等等。
李治一边听一边颔首,只对搜身不太认同,“大可不必,恃才者必定傲物,十年寒窗不易,何苦折损他们的尊严?其他措施倒是可以借鉴。”
虽然他兴致勃勃,萧筱还是不得不泼冷水,“可是陛下,此事怕是不易。这些世家最重子女教育和家族传承,如今九品中正制废除,科举乃是大势所趋,陛下若推行改革,便是动了他们的进身之阶,也是动了世家的根基。”
吃到嘴里的,谁愿意吐出来?巨大的改革必然伴随着激烈的冲突,她不由有些担心。
“放心,朕不会鲁莽行事,变革虽难,却不得不做,只是要寻找一个恰当的契机。”
有一点李治没有讲明,若没有恰当的时机,那便创造一个。
三月初三,春闱正式开考,考试地点就在尚书省的廊庑之下,卯时开始,酉时收卷,只考一天。
此时正值黄昏,晚霞染红了长安的天空。
人群陆陆续续走出尚书省,这些或筋疲力尽或踌躇满志的学子们不会想到,短短数日之后,一场改变他们前途,以及天下读书人命运的变革就要到来。
第117章 又见替身梗
春闱过后第二天,高阳进宫了。
李治嘴角扯出一个冷笑,“宣她进来。”
“恭请陛下圣安。”
“免礼吧,你今日怎么进宫了?”
高阳公主试探问道:“上次春猎,高阳献上逍遥丸。如今已过半月有余,不知陛下可用过?感觉如何?”
李治往后一靠,沉默不语。
其实在两天前,裴五就已把试药结果回禀了他,一日一粒逍遥丸,全数喂给了死囚,初时的确精神勃发、神采奕奕,但连续喂了十多天后突然断药,死囚便开始出现萎靡不振、全身难受、暴躁易怒的情形。
这药,果真有问题。
他之所以没去找高阳,是想给她最后一个机会。
不想,她竟找上门来了。
“朕用过了,的确管用。不仅能缓解头疼,还能补充精力,看奏章时服用一粒,立刻就有了精神。”
她听后眼睛亮了亮,迫不及待道:“果真有用便太好了!高阳此来,正是琢磨您的逍遥丸快用完了,若陛下觉得好,这里还有一些,可尽数敬献给您。”
她身后的宫人手里捧着的,是比之前的盒子大上数倍的锦匣。
果然,又给他送药来了。
李治垂下眼眸,眼底一片冰凉肃杀。“便是朕,也不好总是白得你的东西。”
“陛下这是说的哪里话?”
高阳笑得一脸志得意满,但接下来李治的一句话却让她笑容僵了。
“这样吧,你把那个李晃送进宫来,正好可以进太医署。放心,朕不会亏待你,之前削减的汤沐邑便赐还给你吧。”
“陛下有命,高阳本不该推辞。只是,高阳与李晃情投意合,实在不想与他分开,还请陛下恕罪。”
纵然李治一向知道这个妹妹的德行,此时也厌恶地拧了眉。
“高阳,你和房遗爱毕竟是先帝赐婚,纵然夫妻不睦,也要顾及皇家颜面,做事有些分寸,不要让人看了笑话。”
“是,多谢陛下训诫。”
高阳应得漫不经心,还在担心若是陛下坚持李晃进宫,该怎么推脱。不料李治却轻易松了口,“好了,你自己好自为之。把药留下,先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