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阳光洒落在朱雀大街上,空气中弥漫着新煮茶香和晨市开张的喧闹声。外星使者们已换上了由礼部精心准备的大唐服饰——宽袖长袍,腰间束带,虽略显不适应,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出几分好奇与敬意。
“你们的衣料轻盈又坚韧。”一位身形稍矮的外星使者轻轻摩挲着袖口,“我们星球上的织物从未如此柔软。”
房凝雪微微一笑,道:“这叫丝绸,是我们大唐最引以为傲的手工艺之一。”
她领着几位使者走进大明宫偏殿,那里早已布置成一场文化交流的盛宴。殿内悬挂着名家手书的诗卷,案几上摆放着文房四宝,墙角还设有一架古琴。一名身着素雅裙装的女官正静静候在一旁,见众人入内,便上前施礼,开始介绍这些物品的用途。
外星使者们围坐在案前,仔细听着讲解,偶尔低声交谈几句。当听到“墨分五色”时,他们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你们用一种颜色表达多种层次?”其中一人问道。
“是的。”房凝雪点头,“墨色浓淡深浅,皆可随心而变,正如人心。”
话音未落,那位曾用光影作诗的使者忽然伸出手,在空中轻轻一划,一道微光浮现,竟模拟出墨迹晕染的效果。他望着房凝雪,眼中带着探究。
“这是我们的‘灵纹’,可以记录情绪、思想,甚至记忆。”
房凝雪目光微动,伸手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一句诗:
**“山高水远,心若相知,何惧天涯。”**
她将纸推至使者面前,对方低头看着那句诗,许久未语。片刻后,他的掌心再次亮起,光影交织,竟在空中浮现出一个与诗句意境极为相似的画面:苍茫山川之间,两人遥遥相对,风起云涌,却未曾分离。
周围的大唐官员纷纷惊叹,连李承乾也露出了少有的赞许神色。
午后,一行人来到太常寺,观看了专门为外星使者准备的歌舞表演。舞者身披彩绸,踏着鼓点翩然起舞,乐师奏响编钟与琵琶,曲调悠扬婉转。
外星使者们起初只是静静观赏,直到一段《霓裳羽衣舞》响起,他们的神情才逐渐变得专注。音乐节奏变化时,有位使者突然闭上双眼,似乎在感受某种共鸣。
“你们的音乐……”他睁开眼,缓缓说道,“它不只是声音,更像是流动的时间。”
“正是如此。”李承乾接话,“我们称其为‘天籁之音’。”
表演结束后,房凝雪邀请使者们亲自尝试弹奏古琴。虽然他们手指生疏,但在引导下,也能拨出几个清越的音符。那一刻,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的笑意。
接下来的几天里,交流愈发深入。外星使者参观了工部新建的联合实验室,那里陈列着大唐工匠根据外星技术改良后的能源装置和飞行器模型。他们一边听讲解,一边频频点头,甚至主动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你们的结构设计很有创意。”一位年长的使者指着一台动力核心说道,“但如果我们调整这里的能量流向,或许能提升效率。”
工部主事连忙记录下来,李承乾则在一旁静静观察,随后淡淡一笑:“看来,合作确实能让彼此都更进一步。”
与此同时,房凝雪安排了一场特别的活动——带领使者们前往书院,与大唐学子面对面交流。孩子们对外星人的到来充满好奇,争相提问,而使者们也渐渐放下了最初的拘谨,开始用简单的手势和语言回应。
“你们也有老师吗?”一个孩子问。
“我们没有固定的老师。”使者回答,“知识是通过共享网络传递的,每个人都能随时获取。”
“那你们怎么考试呢?”
“我们不考试。”使者顿了顿,补充道,“但我们有意识同步测试,用来评估理解程度。”
孩子们面面相觑,显然一时无法理解这个概念。房凝雪笑着打圆场:“就像你们每天背诵诗词,也是一种测试。”
交流渐入佳境,双方不再局限于表面的寒暄,而是开始探讨各自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外星使者提到他们崇尚“集体意识”,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而大唐则重视“仁义礼智信”,讲究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你们的文化像是一棵大树,根深叶茂。”一位使者感慨道,“而我们的文明,则像是无数星辰交汇的银河。”
房凝雪闻言,轻轻点头:“树有根,才能屹立千年;星辰虽远,却照亮彼此。”
李承乾站在她身旁,望向远方的宫殿飞檐,低声道:“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友好交流。”
就在这时,一名侍从匆匆走来,在房凝雪耳边低声禀报。她眉头微蹙,随即转向使者们,语气平静却不失严肃:“诸位,关于西域边境出现的两艘陌生飞船,我们刚刚收到新的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