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现,长安街头巷尾已传遍一则消息:太子妃将举办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传承盛会,百姓皆可参与。
东宫书房内,房凝雪翻阅着手中的奏折,眉头微蹙。
“户部拨款虽已到位,但仍有官员质疑活动意义。”李承乾坐在案前,语气淡淡,“他们认为,与其耗费人力物力办这种‘虚事’,不如多修几条路、多建几座桥。”
“修路建桥固然重要。”房凝雪放下奏折,抬眸看他,“但若一个国家只知向前奔走,却忘了自己为何出发,迟早会迷失方向。”
李承乾轻笑一声:“你这一套说辞,倒是可以写成一篇策论了。”
“我更希望它能成为一场全民共识。”她站起身,走到窗边,“百姓不是只会种田打仗的工具,他们也需要归属感、认同感。这场活动,不止是展示技艺,更是唤醒他们内心对文化的珍视。”
“所以,你要亲自去讲?”李承乾挑眉。
“不错。”她回头看向他,“我要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唐风。”
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展开。各州县纷纷送来推荐名单,最终选定数十位技艺高超的匠人和学者参与活动。刺绣、陶艺、木雕、书法、古琴……每一项技艺都代表着大唐文明的一角。
然而,就在活动前夕,几位年长的匠人提出异议。
“太子妃,”一位老绣娘面露犹豫,“这些针法是我家祖上传下的秘技,若当众展示,怕……”
房凝雪理解地点点头:“你们担心技艺外泄,我明白。但我可以向你们承诺,朝廷会为每位参展匠人立下名册,并设立‘技艺传承馆’,由官方保护技艺不被滥用。”
老绣娘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动容:“若是这样……老妇愿倾囊相授。”
另一边,李承乾亲自召见了几位知名学者,商议讲座内容。
“讲历史,不能只讲帝王将相。”他在殿中踱步,“要讲市井百态,讲诗词歌赋,讲那些真正属于百姓的故事。”
一位年轻学者忍不住问:“殿下,若讲到一些民间传说,是否也该提及?”
“当然。”李承乾停下脚步,目光深邃,“哪怕只是传说,也是百姓心中的记忆。”
活动当日,长安城热闹非凡。宽阔的朱雀大街两侧搭起了数十个展棚,百姓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看。
房凝雪身着素雅长裙,缓步穿行于人群之中。她看到孩子们围在陶艺摊前,兴致勃勃地捏着泥团;听到古琴师弹奏《广陵散》,琴音悠扬如诉往事;还见到一位老者在书法摊前挥毫泼墨,写下“盛世华章”四个大字。
“太子妃!”人群中忽然有人喊了一声,众人纷纷回头。
只见一位身穿粗布衣衫的男子激动地上前几步:“小人小时候听过一句童谣,不知算不算大唐的文化?”
房凝雪微笑点头:“当然算。”
男子清了清嗓子,唱了起来:
“月照千山影,风吹万壑松。
唐风传四海,文脉续无穷。”
歌声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耳中。人群渐渐安静下来,仿佛这一刻,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某种久违的东西。
李承乾站在远处,看着这一切,嘴角微扬。
“看来,你说得没错。”他对身旁的沈墨道,“文化,真的能凝聚人心。”
沈墨却皱眉望向不远处一处角落:“殿下,那边那位,似乎有些不对劲。”
顺着他所指的方向,一个身着黑衣的男子正静静站在人群后方,目光冷峻,手中握着一枚玉牌,上面隐约可见与西南石壁上相似的符号。
房凝雪似乎也察觉到了异样,不动声色地朝那个方向看了一眼,随后转向身旁的讲解员:“接下来,轮到你了。”
“是。”那位年轻学者走上台,开始讲述一段关于大唐初期的古老传说。
“相传,在大唐尚未建立之前,有一位隐士,精通机关之术,曾留下一道预言:‘国运昌盛,则机关自启;国运衰微,则封印永固。’”
台下一片哗然,不少人交头接耳。
房凝雪站在人群之外,眼神微沉。
她突然想起那座寺庙密室中的机关残片,以及那股微弱却真实的震动。
“难道……”她喃喃自语。
“什么?”李承乾低声问道。
“没什么。”她收回思绪,转而对他说,“我想,我们应该尽快安排一次全国性的文化巡展。”
“你是想让各地百姓都能感受到这些?”他问。
“不止是感受。”她目光坚定,“是要让他们记住。”
活动结束后,房凝雪回到东宫,刚踏入书房,便见一名探子跪地等候。
“太子妃。”探子低声禀报,“我们在西北边境截获了一批可疑之人,其中一人身上搜出一张地图,标注了多个古墓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