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画面……太熟悉了。
她没有再往下想,而是将信折好,藏入袖中。如今大唐文化已随远洋商队传播至异域,而她也该把注意力拉回到国内。
毕竟,文化交流才是根本。
翌日清晨,长安城东门刚开,一队队文人、画师、琴师、书家便陆续抵达太极殿外。他们或提笔卷,或携古琴,皆神色庄重,步履从容。
这是房凝雪筹备多时的文化交流大会,邀请了全国各地最顶尖的才子与艺术大家,共襄盛举。
她一身素雅长裙,立于殿前石阶之上,笑意温婉:“诸位辛苦了,欢迎来到长安。”
人群中有人轻声感慨:“太子妃果然如传闻所说,才貌双全,气质非凡。”
“可不是,听说她亲手调教出来的学生,随便一个都能出口成章,挥毫泼墨。”
房凝雪听得耳熟,笑着道:“今日不是来听夸奖的,是来谈文化的。”
众人哄笑,气氛顿时轻松下来。
活动安排得极为紧凑。首日为诗会,第二日为书画展,第三日则设琴艺与舞蹈表演,最后一天是自由交流与创作。
第一场便是诗词比拼。
一位来自江南的年轻诗人率先起身,朗声道:
> “烟雨楼台映翠微,春风拂面柳丝飞。
> 一江碧水舟轻渡,两岸桃花照客衣。”
话音未落,人群中已有掌声响起。
另一位北方老儒抚须一笑,接续道:
> “铁马金戈踏北疆,寒霜冷月照边墙。
> 男儿不惧风沙苦,誓守山河万里长。”
一句句诗句如珠落玉盘,你来我往之间,竟渐渐生出几分斗诗之意。
房凝雪坐在主位上,看着这些才华横溢的文人,心中颇为欣慰。大唐文风鼎盛,果然名不虚传。
到了书画环节,更是精彩纷呈。
有位年近花甲的老者当场铺纸,挥毫泼墨,顷刻间一幅《群山叠翠图》跃然纸上,墨色浓淡相宜,意境深远。
“这幅画,像极了我在新大陆看到的一座山脉。”房凝雪低声说道。
旁边一位年轻的画师好奇问:“太子妃见过那样的山?”
她点头:“不止一座,还有壁画,上面描绘的景象……和我们大唐的山水画风格大相径庭,却又隐隐有些相似。”
那位画师眼中闪过一抹惊艳:“若能将两地风格融合,或许能开创一种全新的画派。”
“我也正有此意。”房凝雪微笑,“所以这次交流,不只是展示,更是学习。”
接下来几日,琴音袅袅,舞姿翩翩,整个太极殿仿佛成了一个流动的艺术殿堂。
尤其是那场琵琶演奏,一位女乐师弹奏《春江花月夜》,曲调婉转,如泣如诉,引得满堂喝彩。
“这才是真正的国乐!”有外国使节激动地拉着翻译的手,“我们在本国从未听过如此动人的旋律!”
房凝雪站在人群后方,静静听着,嘴角挂着淡淡的笑意。
她知道,这场文化交流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它像一颗种子,在每个人心中悄然发芽。未来某一天,也许会在异国他乡开出绚烂的花。
然而就在最后一日,一位从岭南赶来的青年突然递上一封密信。
房凝雪接过,眉头微蹙。
她低头展开信纸,目光瞬间变得锐利。
信中写道:
**“太子妃,西海岸遗迹又有新发现。壁画上的男子面容模糊,但他的佩剑形状与您书房中那柄古剑极其相似。”**
她缓缓合上信纸,抬头望向远方。
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广场上,照在那些仍在热烈讨论的文人们身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
但她知道,有些事,已经悄悄改变了方向。
这时,一阵风吹过,卷起她鬓角一缕青丝。
她伸手拨开,转身对身旁的侍女轻声道:“准备一下,我要亲自去一趟工部。”
脚步坚定,背影清瘦。
远处,一只白鸽振翅飞向高空,消失在云层之中。
第162章 教育成果显现
李承乾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听见外头脚步声急促,抬头一看,见房凝雪神色凝重地走了进来。
“怎么了?”他放下朱笔,声音里带着几分关切。
房凝雪没说话,只是将那封密信递了过去。李承乾接过,扫了几眼,眉头也皱了起来。
“西海岸的遗迹……”他低声念道,“你打算亲自去?”
她点头:“那里或许藏着一些我们一直想弄清楚的答案。”
李承乾沉默片刻,忽然笑了:“我陪你去。”
房凝雪一愣:“你可是太子,国事繁忙——”
“正因为是太子,才更该知道这些事。”他站起身,走到她面前,目光坚定,“更何况,你去哪儿,我就得跟到哪儿。不然哪天你突然说要回现代了,我还不得追着穿时空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