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做事特别雷厉风行,前脚准备立扶苏为太子,后脚就发布诏书。
今日大朝会注定不平静。
没有百官窃窃私语声,只有宦官吐字清晰,宣布这些天君王议事结果,统一后政策有哪些变动,后续要做的事。
一是称帝诏书。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遂定号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
过了今天,世人将不再唤他秦王政,而是流传千古的始皇帝。
——千古一帝秦始皇。
蒙愔立在下方,听见皇帝这俩字就想哭。
这种感觉特别神奇,因为她听见国歌的时候也想哭。
统一六国后第二件事,废除分封,行郡县制。
诏曰:
“天下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今赖宗庙,天下初定,复立国,是树兵也。
其罢诸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对于旧六国贵族来说,分封制下他们能保留封地和权力,而郡县制彻底剥夺了其世袭特权。
尤其对于刚归附秦朝的六国旧臣,比如楚国项氏、齐国田氏等,虽表面臣服,但内心必然不满,他们会成为反秦的潜在力量。
第253章 学不完,根本学不完
以淳于越为代表的儒生,主张师古,认为分封制是三代圣王之法。
他们批评郡县制无辅弼,会导致皇帝孤立无援。
历史上陈胜起义时,郡县就缺乏宗室拱卫。
淳于越曾谏言:“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何以相救?”
正因这类言论,引发后来的“焚书”事件。
再观眼前,熟悉的制度推行,这次没有儒生群体反对。
淳于越默默看完蒙愔,朗声道:“陛下英明。”
嬴政看了他一眼,示意内侍继续念。
第三项是统一官僚制度。
“丞相总百官,太尉掌兵事,御史大夫副丞相。地方置郡守、县令,皆由朝廷任命,不得世袭。”
然后颁行《秦律》,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官员呕心沥血,撰写出能把人砸死的厚厚律法。
颁布前蒙愔曾找过嬴政,诉说心中想法。
她觉得《秦律》大致而言没有问题,只是极个别之地太严厉了,需要更改。
律法中最不人道的核心问题,便是刑法残酷,滥用肉刑。
非常典型的五种刑罚,分别是黥面、劓鼻、断足、笞杀、枭首。
族诛:一人犯罪,灭三族。
弃市:公开处决,尸体曝晒。
值得一提的是, 提出变法的商鞅死于车裂,改写秦律的李斯死于腰斩。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二世二年,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夷三族。
除了恐怖肉刑外,还有连坐制度,株连无辜。
有什伍连坐:邻里互相监视,一家犯罪,全什伍受罚。
职务连坐:官吏犯罪,同僚连带受刑。
就有点离谱。
蒙愔曾见过一个吐槽,某个网友发帖称,公司的灯最后下班的员工必须记得关,门也要锁。
结果次日上班时,老板比员工先到,发现门没关,灯没锁。
问了半天都不承认自己是最后一个走的,结果每人都罚款八百。
就算后来通过监控发现那名员工是谁,也掩盖不了这项规定的离谱性质。
职务连坐跟这差不多,换算成自己,你兢兢业业的上班,同事摸鱼犯错,然后你也被罚款,这能忍?
将心比心,蒙愔觉得她忍不住。
太不人道,必须给政哥提意见。
蒙愔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面记载哪些律法过于严苛。
众人所知的弃灰于道者,黥。
在路上倒垃圾,就要施以黥刑。
出发点是好的, 但太狠了。
六国遗民散漫惯了,突然出现这项规定,一时间难免接受不了,也难怪反秦之事时常发生。
以及最重要的压迫底层,徭役过重。
秦统一后大兴土木,大肆修建长城、驰道、阿房宫、骊山陵墓,征调大量平民服役。
秦律有云: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便因这条律法起义的。
其实他们误会一点,这句话是有前提,若因故迟到,会酌情处理。但秦律推广的不彻底,底层民众不晓得。
陈胜是阳城的贫苦农民,被征调后连同九百余人前往渔阳。
谁知赶路途中遇到暴雨,连绵不绝,道路被淹,他们无法按时抵达。
按照“失期当斩”的律法,即便侥幸免死,也会被处以极刑。
陈胜一想这可不行,便与吴广商议:“逃亡是死,造反也是死,结果都一样,不如反他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