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秦:穿成扶苏的妻,我选择开打(177)+番外

作者:苜春风 阅读记录

蒙愔:她也不想这样,可扶苏太可爱了,忍不住啊。

此时的她就像旅行青蛙,扶苏是牵肠挂肚的玩家,每日都要思考蛙儿子去哪儿旅行。

蒙愔呢,隔三差五送张明信片回去。

这么一想还挺好玩。

系统已经不想跟陷入热恋的女人说话。

讲不通,根本讲不通。

信已送到,既和提出告辞。

一日半后,蒙愔到达郑县。

赵恪携手下官员迎接,他身量高大,眼窝深邃,鼻梁很高,猛一看有点像新疆人。

见到蒙愔恭敬行礼,丝毫不因对方是女人而轻视。

“下官参见蒙大人,我在鹿鸣轩备了饭菜,大人若不嫌弃,不如吃过后再讨论蝗灾。”

听到熟悉店铺名,还是自个儿开的,这种感觉挺不错。

蒙愔本来的志愿是将鹿鸣轩开遍六国,后来发现一口吃不成胖子。

准备那么久,最终只在内史郡遍地开花。

等资金回笼,有钱后再以咸阳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听到赵恪的话摆摆手:“本官已用过膳,直接商讨蝗灾吧。”

大秦官员都是实干家,听蒙愔这么说,赵恪心中松口气。

自下属发现蝗虫卵后,他日日忧心。

生怕这玩意儿泛滥成灾,啃噬关中平原的庄稼。

还记得上任县令在任时,郑县就曾遭遇蝗灾。

官府强征民力扑杀,以失败告终,导致饥民冲击县衙。

虽说这场叛乱很快平息,带头灾民被处以磔刑,可造成的影响不小,上任县令也在饥民冲击下殉公。

赵恪不想步他后尘。

对于大王派来的使臣非常上心,安排的面面俱到,又详细说了蝗虫卵发现范围。

蒙愔了解的差不多,问道:“依大人之见,该如何治理?”

赵恪早有应对法:“可根据商君《效律》强征民户,每五户出一丁,戍边刑徒转为灭蝗疫,官奴婢也投入蝗卵挖掘中。

或以“什伍制”划分区域,每伍(5人)负责纵十步,横五步的地块。

再用青铜耒耜深掘三尺,卵块置陶瓮,以煅灰汁浸泡之。”

听着赵恪所说方法,蒙愔频频点头。

可见他有真材实料,不是酒囊饭袋,真心想解决此事。

但是……

这些法子虽好,却有个漏洞:“赵大人可曾想过,按照你所说,需要用到多少农丁?”

赵恪眉头紧皱。

正因他想过,才迟迟没有实施。

因为人手不够。

随着天气变暖,黔首们正忙着播种。

大王有令,还要抽调人手修渠、修秦直道,又要打仗。

郑县人口约有三万,其中八成以上从事粟、麦种植及水利劳役。

官吏驻军大概百十人。

工匠商贾大约千余人。

刑徒奴隶占比不高,已被调走修渠筑路。

所以,他能随时抽调的人手,也就千余人左右。

千余人想把郑县翻个遍,说实话,有点难。

但若蝗虫卵解决的不彻底……

赵恪不敢想后果有多严重。

三万人口,每天要消耗八万斤粮食。

若蝗灾持续一月无收,则需紧急调动二百四十万斤粮,对大秦来说是巨大挑战。

赵恪眉头紧皱,恨不得夹死虫卵。

不征调足够多的黔首,他不敢保证消灭虫灾。

若征调了,春耕怎么办?

赵恪陷入两难境地。

竟不知提前发现虫卵是福是祸。

想了半天,都找不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法,抬头一瞧,却见蒙愔神色轻松,并无太多焦虑。

赵恪真心请教:“敢问蒙大人,针对此次虫卵,您怎么看?”

蒙愔拿出一叠纸,是她在路上写的,上面有十几种治理灾情的方式。

赵恪随意看两行,眼睛亮到不得了。

一时不知该感慨突然出现的纸,还是赈灾法的奇妙。

第130章 生态治蝗

吕不韦编纂的《吕氏春秋》中,有相应农学知识。

万物都有天敌,蝗灾肆虐时,可利用生态防控法,调集官厩皂鵰(猎鹰)捕食成虫,或放养官鸭。

《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可播种芥草,利用其驱虫特性抵御蝗虫。

夏商周时期,也有相关应对法。

比如举行祀礼。

郡守主祭“昆虫神”于社稷坛。

施行“磔禳”礼,按《日书》驱虫术,以朱砂书“蚩尤折戢兵”符埋于阡陌,令方士作“禹步”驱蝗舞等等。

纸张上写的很详细。

除了如何治理蝗虫,还有灾后重建法,看的他爱不释手。

赵恪细细摩挲,好奇问道:“蒙大人觉得哪个方式最好。”

“赵大人更想用哪个?”

赵恪没有犹豫,指着生态防控法:“下臣以为此法最妥。”

既不需太多人力物力,官鸭还能吃的满嘴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