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烬世扶苏:穿成公子扶苏心尖宠(52)+番外

作者:君怜意 阅读记录

二人赏玩片刻后,林乐悠已觉尽兴。扶苏为她折下几枝开得最盛的杏花,正欲返回马车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孩童啼哭声。

二人循声望去,只见官道尽头蹒跚走来几个衣衫褴褛的妇人。其中一位瘦骨嶙峋的妇人怀中抱着个约莫两三岁的孩童,那孩子面色通红,哭声嘶哑,显是病得不轻。

"那孩子怎么了?”林乐悠听得揪心,不假思索地大步向前,扶苏见状立即跟上。

待走近了,林乐悠才看清那孩子双颊泛着不正常的潮红,小嘴干裂。抱孩子的妇人见他们衣着华贵,吓得连连后退,险些跌倒。

"别怕。”林乐悠放柔声音,解下腰间皮质水囊。

她习惯性想摸口袋里的退烧药,手指触到衣料时才猛然惊觉——这已不是她熟悉的现代。强压下这个下意识的动作问道:“孩子可是发热了?”

妇人犹豫片刻,终于颤抖着点了点头。林乐悠伸手探向孩子额头,触手滚烫,竟有些灼人。

她猛然想起行囊中备有军医给的草药,连忙转身奔向马车。

扶苏站在原地,目光深沉地望着那几个瑟缩的妇人。待林乐悠取来药包,他沉声问道:“你们从何处来?为何带着病弱孩童赶路?”

最年长的妇人扑通跪地,额头抵着泥泞的官道:“回大人话,我们是从阳城逃出来的。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啊..."

"阳城?”扶苏眉头紧锁,声音陡然冷了几分,"阳城乃商贸重城,怎会到活不下去的地步?”

妇人们面面相觑,嘴唇颤抖着不敢言语。林乐悠看出她们的恐惧,轻声道:“别怕,这位是...咸阳来的商贾,或许能帮上忙。”她险些脱口说出"公子"二字,急忙改口。

扶苏看了林乐悠一眼,顺着她的话道:“正是。若阳城官吏有违法之举,我可代为上奏。”

年长妇人这才哭诉道:“那些世家大族自然活得滋润,可我们这些平民...新上任的县令赵严横征暴敛,今年春税已征了三次。我家男人交不上,被活活打死在县衙前..."她哽咽得说不下去,旁边一个年轻妇人接道:“村里十几户都逃了,可官兵还在后面追着要钱..."

扶苏面色越来越沉。林乐悠注意到他垂在身侧的手已紧握成拳,指节发白,手背上青筋暴起。”你们先去树荫下歇息。”扶苏压抑着怒意吩咐亲卫,"取些干粮和水来。”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回到马车内,扶苏面色阴沉如水:“阳城距此不过百里,竟有如此鱼肉百姓的恶吏。”

林乐悠轻抚着手中的杏花枝,低声道:“乐悠记得秦律明载,县令贪污六十钱以上即当处斩。这赵严敢如此肆无忌惮,背后定有倚仗。”

"乐悠所言极是。”扶苏眼中寒光闪烁,"我们改道阳城,查清此事再赴咸阳。”

林乐悠微微蹙眉:“可会耽误陛下寿辰..."

"不会。”扶苏斩钉截铁,"父皇寿辰尚有时日。贪官污吏如蛀虫,正在啃噬大秦根基。若视而不见,才是真正的不孝。”

暮色四合时,车队在官道旁扎营。篝火映照着林乐悠忙碌的身影,她将随身草药熬成浓黑的汤药。那发热的孩童服下后,终于安稳入睡。

孩子的母亲李氏跪地叩谢,泣不成声:“恩人大德,小妇人无以为报..."

在后续的交谈中,李氏道出更多骇人听闻的内情:“赵县令与郡守是连襟,告状的人都被关进大牢。上月有个读书人写了诉状要去咸阳,次日就被发现死在城外,舌头..."她突然噤声,惊恐地望向四周。

林乐悠听得脊背发凉,不自觉地看向扶苏。他面色冷硬,眼中跳动着压抑的怒火。

吃饭时,扶苏对林乐悠道:“明日到了阳城孤带人扮作商旅先行进城查探。乐悠你和孟姑暂且留在城外,孤会留下一队亲卫保护你们。”

"不可。”林乐悠情急之下抓住他的衣袖,随即想到在外人多不妥,慌忙松开。轻声道:“请公子三思,此举太过冒险。要么同去,要么另想他法。”

扶苏明显一怔,没料到平日温婉的她如此坚决。他反手握住她微微发抖的指尖:“好,我们一起去。但你须答应我,见势不妙立刻撤离。”

林乐悠郑重点头,心跳却如擂鼓。作为穿越者,她熟知历史大势,却对阳城这段插曲毫无印象。历史上扶苏可曾来过此地?又会在此遭遇什么?这些未知让她既忐忑又坚定。

更深露重,林乐悠在帐中辗转难眠。她披衣起身,轻手撩开帐帘,却见扶苏独坐篝火旁,手中一枚青铜令牌在火光中泛着幽光。

"睡不着?”扶苏的声音随风飘来,仿佛早已感知她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