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旒之下,扶苏的嘴角扬起一抹发自内心的笑意,眼中是夙愿得偿的满足与对未来的无限期许。他侧首,低声对林乐悠道:“乐悠,还有一事,朕想与天下同喜。”
林乐悠心领神会,微微颔首,眼中亦是温暖的笑意。
扶苏松开她的手,向前一步,面向阶下匍匐的群臣,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喜悦,如同春雷般在殿中炸响:“诸卿平身!今日,朕心甚悦,不独因册立贤后,更因——王后已有身孕!此乃上苍赐福,大秦之幸!朕之嫡嗣,已在孕育之中!”
“恭喜陛下!贺喜王后娘娘!天佑大秦!”
短暂的惊愕后,更大的、更热烈的恭贺声浪再次席卷大殿!蒙恬、章邯等武将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冯去疾等老臣也抚须颔首。嫡嗣的诞生,对于大秦传承的意义不言而喻,这确实是大喜。
然而,群臣脸上的笑意尚未完全绽开,扶苏便再次开口。这一次,他的声音依旧清晰,却如同淬火的寒铁,瞬间将殿内刚刚升腾的喜庆气氛冻结:“朕心已足,此生再无他求。故,自今日起,裁撤后宫一应位份!朕的后宫,唯王后一人!永不纳夫人、美人、良人诸等侍婢!”
“轰——!”
如同在滚油中泼入一瓢冰水!整个宣政殿瞬间炸开了锅!方才还沉浸在嫡嗣喜悦中的群臣,脸色骤变!
“陛下!万万不可啊!”御史大夫王绾第一个扑跪在地,“此乃违背祖制!悖逆伦常!古者天子立后妃,以广子嗣,以安社稷!岂能……岂能仅置一人?此非大秦之福,恐招天谴啊!”
“陛下!”博士仆射周青臣也顾不上礼仪,须发皆张,引经据典,痛心疾首道:“《礼记》有云:‘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此乃定国安邦之礼法!陛下岂能因私情而废公义?长此以往,后宫空虚,子嗣单薄,国本动摇,臣等万死不敢奉诏!”
“陛下三思!”蒙毅也跪倒在地,声音沉重,“王后贤德,怀有龙裔,此诚可喜。然帝王之责,开枝散叶,绵延国祚,非一后所能独担!裁撤后宫,断绝嫔御,恐令天下非议,更寒宗室之心!请陛下收回成命!”
“请陛下收回成命!”
数十位重臣齐齐跪倒,声音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压力,整个大殿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剑拔弩张!
第124章 册立大典,林乐悠以利疏导(下)】
方才的喜庆荡然无存,只剩下君臣之间理念的激烈碰撞,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
扶苏那番废后宫、独尊王后的宣言,如同捅了马蜂窝,触动了这些以礼法为根基的臣子们最敏感的神经。
扶苏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如同覆上了一层寒霜。他猛地向前一步,帝王之威如同实质般倾泻而出,压得人喘不过气。
“祖制?伦常?”
扶苏的声音冷得像冰渣道:“朕之心意,早已在立后之时便已言明!此生唯王后一人!此非私情,乃是朕对妻、对子、对家的本心!尔等口口声声‘广子嗣’、‘安社稷’,朕与王后之子,便是大秦最尊贵的嫡嗣!何愁国祚不继?莫非尔等以为,朕之子嗣,非尔等所荐之世家女所出,便不堪承继大统?”
扶苏目光如电,扫过王绾、周青臣、蒙毅等领头反对的重臣,那眼神锐利得仿佛要将他们刺穿:“还是说,尔等心中,早有属意之人,欲借后宫之途,染指朕之血脉,觊觎未来储君之位?!”
最后一句,如同重锤,带着诛心之问,狠狠砸在群臣心头!王绾等人脸色瞬间惨白如纸,冷汗涔涔而下,慌忙叩首:“臣等不敢!陛下明鉴!臣等绝无此意!”
“不敢?”扶苏冷笑,声音拔高,带着凛冽的杀伐之气,“朕看尔等敢得很!朕之家事,再敢妄议者,休怪朕翻脸无情!” 他的手,已然按在了腰间太阿剑的剑柄之上!殿内温度骤降,空气仿佛凝固,连雪花飘落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眼看局面即将失控,一场君臣之间激烈的冲突在所难免,甚至可能血溅五步!
一只温凉而坚定的手,轻轻覆在了扶苏按剑的手背上。扶苏动作一顿,汹涌的怒意被这熟悉的触感稍稍按捺。他侧首,看向身旁的林乐悠。
林乐悠向前一步,与他并肩而立开口道:“诸位大人,"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清晰地响彻在落针可闻的大殿中,平静地扫过阶下跪伏的群臣,语气平和却自带分量,“陛下之意,本宫已知。陛下待本宫情深意重,本宫铭感五内。”
突然林乐悠话锋一转,声音依旧温和,却带上了不容置疑的笃定:“陛下乃大秦天子,亦是本宫之夫。陛下欲如何安置后宫,此乃陛下家事,亦是陛下与本宫之私事。本宫相信,陛下之心意,天地可鉴,并非一时意气。” 她巧妙地用了“家事”二字,将争论的焦点从“国本”拉回了帝王私域,给剑拔弩张的气氛注入了一丝缓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