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中诸人闻声而动,林乐悠随扶苏及众侍从齐齐行稽首大礼,并依制额首触地九息①。
九息之间,殿内鸦雀无声,只有铜漏滴答作响。林乐悠在心中默默嘀咕【这旨意来的太快!还好刚才问了扶苏接旨需要遵循什么礼仪,不然这会可要遭殃了,按秦国律法若在接诏时未行礼,可要被处"耐为司寇"。】
礼毕,周由高唱:“兴——”
扶苏率先抬头,目光仍恭敬低垂,随后右膝离地,左膝随之,缓缓直起身来。其余人等亦依序起身,肃立待命。
周由这才将鎏金托盘转交身侧的侍从,那年轻内侍立即双手高举过眉,稳稳承托。而后周由从托盘中郑重取出那卷青黑色的简牍诏书,诏书长一尺二寸,色泽沉郁。
他先解开缠绕的三重朱红色丝绳封印,再用一柄精致的铜刀轻轻挑开武都紫泥封口。
随着简牍自右向左徐徐展开,周由清了清嗓子,开始宣读:
■■■②
大秦皇帝诏曰:
朕承天命,统御六合,然天象有示,不可不察。今有荧惑守心,天降赤石于阿房,镌刻谶文,曰:
"天授圣女,素衣覆世,玄甲遮颜;千秋万代,庇佑苍生,永镇山河。”
朕观天意,察人事,知此乃上苍降瑞,佑我大秦。闻有女林氏乐悠,才德兼备,功业昭著,实应此兆。其功有三:
其一,改良弓弩,使射程增至三百步,强我军威;
其二,造铁兽机关,昼夜不息,可驮千斤之物上山顶,工役得省;
其三,献弓弩机扩之法,使匈奴忌惮,不敢再袭边陲,国境得安。
此三者,皆显其能,合天意,顺民心。今特封林乐悠为"天授圣女",入主兰池宫,位同兰池宫令,享九卿礼遇,参议国事。
望尔承天意,辅朕躬,永镇山河,福泽万民。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卅六年七月丙戌十八日③
诏书宣读完毕,殿内余音犹在。
林乐悠深吸一口气,依照礼制向前轻移三步。她双手高举过眉,跪姿端正地承接诏书。
周由将沉甸甸的简牍郑重置于她的掌心,声音肃穆:“承制奉诏,敬慎毋违!”
"林乐悠谨奉诏!”
林乐悠清越的应答声在殿中回荡,双手稳稳托住诏书。起身后,她转向身侧的孟姑,将诏书缓缓递出。孟姑双手恭敬接过,低眉垂首退后三步,方才转身离去。
周由见诸礼已成,向扶苏深深一揖:“老奴告退。”
扶苏颔首示意后,周由亦倒退三步,方转身踏着细碎的宫步离去。
第54章 林乐悠被封圣女(下)】
听完旨意后,扶苏陪着林乐悠缓步回到椒房殿。夕阳的余晖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石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林乐悠雀跃地捧起那卷诏书,指尖轻轻抚过上面工整的篆字,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苏苏,这可是真正的诏书啊!”她的声音微微激动,"我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接到写着我名字的诏书。”
扶苏静静注视着林乐悠欢欣的侧颜,心头却笼上一层隐忧。
在这场扶苏与嬴政的无声博弈中,终究是那位深不可测的帝王更胜一筹。
扶苏摩挲着腰间玉佩,望向咸阳宫的方向,眼中丝晦暗不明的想着:【父皇这步棋下得很妙,可谓一举三得,既全了林乐悠的体面,又将人牢牢圈在眼皮底下。更不必说,以父皇的慧眼,又怎会看不出她的才智?日后定会借她之能,为己所用。】
林乐悠全然沉浸在手中诏书带来的震撼中,细密的竹简触感冰凉,墨香犹存。
她轻轻展开诏书,那庄重的篆体字迹间,"林乐悠"三字清晰可辨。一种奇异的真实感忽然涌上林乐悠的心头——那些曾在史书中遥不可及的竹简文书,那些博物馆里隔窗相望的古老文字,那些曾遥不可及的时光印记,此刻都化作掌中这份真实的触感与她相连。
诏书上她的名字,就像一道无形的纽带,将她与这个遥远的时空牢牢系在了一起。
林乐悠轻轻抚过诏书边缘细腻的竹纹,忽然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这个时代的过客。这份盖着皇帝玺印的诏书,让她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
殿外暮色渐浓,两人一坐一立,一个望着诏书出神,一个凝视远方沉思,谁都没有察觉对方眼中深藏的心事。
暮风轻拂,廊下的铜铃随风摇曳,发出清越的声响,为这交织着欢欣与隐忧的黄昏更添几分怅惘。
林乐悠反复端详了诏书许久,方才捧着诏书缓步移至扶苏身侧。
她仰起脸,问出心中困惑:“苏苏,你说陛下为何要让我去兰池宫做宫令呢?我又不通炼丹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