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虽然心中仍有一丝怀疑,林黛玉笑说“如果我们来个以假乱真,再找个其他人借安妮的名头发表别的东西,如此真假难辨,国王也不好拿你们的报社怎么样。”
安娜慢慢理解黛玉的想法,说“你的意思是,在发表安妮的诗歌同时发表别的风格的作品,这样国王没有证据百分百确定安妮是就安尼,但读者们却对这些作品心知肚明,知道这些都出于同一个人之手。”
林黛玉微笑点头,她很高兴地看到安娜如此迅速地理解她的对策。
黛玉知道,自古以来作品的流传不是一成不变的,诸如她在东方阅读的小说和诗集,就有非常多的版本,各种版本在读者们的世代相传中熠熠生辉。
但安娜又犯愁,说“可是我们从哪里拿到别的作品来浑水摸鱼。”
林黛玉指了指自己,说“这几个月来我一直在路途上写小说打发时间门,那就用安妮这个笔名发表我的小说。”
“但国王仍然可以封杀安妮这个笔名。”安娜指出问题根源。
“这是自然,但这一次读者们不会向上回那样如此高调宣传作品,肯定会在私下里传阅,国王发现的速度会慢许多。”林黛玉对此不以为然,她可以再换一个笔名,国王封杀一个,她就换掉一个。
于是安娜依着黛玉的话去做了。黛玉把她在路途上写下的短篇小说交给安娜,让她去印刷发表,就夹带在安妮的诗集里头。
至于奥斯汀的小说,黛玉并没有直接拿出来,她承认奥斯汀写下的小说比她自己精彩许多,但她知道她不能未经奥斯汀的允许就擅自发表她的小说,所以黛玉打算下次给奥斯汀回信后征求她的意见。
报纸的发表比出版商出版诗集要快许多,更何况这一次安娜的报社绕过出版商供稿,直接利用打字机和印刷机发表安妮的作品。
正如黛玉所料,在销售报纸的第一天,读者们都十分默契地把报纸收藏起来,或者把安妮的作品裁剪下来,粘贴到国王看不到的地方。
维也纳城里以一种古怪的氛围传阅着黛玉的诗集,本来这些诗集在国王下令封禁前,对人们来说不过只是个清新雅致的作品,但因为国王的封杀,这些人对黛玉的作品产生不少好奇心。
甚至原本那些没有看过黛玉的诗集听说此事后,就忍不住去报社买来瞧瞧,人们就是这样,国王越是反对,他们就越好奇,越要看。
报纸本就比书本容易传阅,折叠放进口袋,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看。因此安娜在发表黛玉作品的第一天后,报纸的销量到达开办报社有史以来最高的一次。
面对如此迅速上涨的销量,安娜和她的报社成员连夜赶制印刷,在黛玉离开维也纳的那一天,她可以肯定全城的人,除了那些不识字的人,都全部人均有一份安娜报社的报纸。
黛玉能肯定,全城的人几乎都已经浏览或听说过她的诗集。她心中感到有些好笑,没想到国王的封杀,反而却推动她的作品的传阅。
但比起诗集,安妮的小说也引起部分读者们的注意。
第47章
这是黛玉第一次尝试写短篇小说,比起诗词,小说对黛玉来说难度是大了一些。
但她到底是通过宝玉手中,偷偷读过西厢记等通俗小说,再加上她从小就和贾府的人看了不少戏,对此黛玉编写情节也是得心顺手。
由于黛玉的取材大部分来源于东方的文化,因此黛玉写下的短篇小说和她的诗歌都带有一丝不同于欧洲文坛的风格。
但这篇短篇小说并没有翻起太大的水花,主要是安娜的报社并不足够出名,销售范围也只在维也纳这座城市。
再加上大部分人并不会认识太多字,因此黛玉的小说就这样无人问津,至少比不上她的诗歌如此出名。
不过林黛玉对此并不太在意,她知道看报纸的受众不一定会喜欢看小说。
如果她想出版自己的短篇小说,最好得要通过出版商,但现在的维也纳出版商并不敢接受安尼的作品,黛玉也只得暂时将此事搁下。
既然维也纳不愿意接受她的小说,她大可以到巴黎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和事业。
但黛玉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返回巴黎后要面对一系列的问题。离开维也纳,到达巴黎的日子也不远了。
林黛玉在潇湘馆已经成功制作出灯泡,当然期间也少不了法拉第的帮助,但归根结底还是黛玉能拿出制作灯泡的决心。
在法拉第的许可下,黛玉打算率先在潇湘馆里公开使用灯泡,不再像先前那样藏着掖着。
因为黛玉认为这样好又如此便利的发明就应该公开,她不想再在昏暗的烛火下看书,她也不想再听到下人们对她浪费蜡烛的风言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