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今天,正是两个月一次的探监日。
宋明栖照例开车到广南监狱。门口负责登记的狱警已经和他非常熟识,照例将登记本和笔摆到他面前。
“0321号还是没有同意您的探监申请,您可以在这坐着等待,如果在探监时间结束前吴关改变了主意,我会随时通知您进去。”
每次来都会听到相同的话术,宋明栖早就从小有失落进化到心如止水。
“好的。谢谢。”他扫了一眼登记本,然后在空白行签下名字,携带物品处填写“无”。
“哎哎哎,里面可以坐着等,别把门口堵上了。”狱警朝后面招呼道。
等宋明栖直起身回头,门口空空荡荡。
“嘿,又走了。”狱警莫名其妙地走回来,和宋明栖闲聊,“不过也是常事,这里多的是想见面又不敢见面的人。”
宋明栖笑笑,走到一处空位上坐下,习以为常地掏出一本书翻看起来。
对面的墙壁上挂着一盏硕大的石英钟,指针走动,发出嘀嗒嘀嗒规律的机械声。
等待室逐渐从熙攘到冷清,每个人以各色表情进去又出来,不管是笑是泪,总有话得以说出口,也可以怀抱尘埃落定的心情离开。
傍晚西晒,橘红色的阳光逐渐充斥整间狭小闷热的等待室。一个小时后,石英钟停在了四点。宋明栖合上书,朝狱警告别。
狱警照例说:“两个月后见!”
宋明栖遗憾地笑笑:“不一定再见了。”
第15章 别用手,用嘴
这之后的几天,宋明栖往返学校上课,给大四学生开题,分析实验数据,偶尔去市图书馆。他的字迹下一片空白,陌生的读者迟迟没有带来新的回复,与此同时,也没再遇见周羚。
等到宋明栖意识到反常的时候,他查看立在窗口的摄像机,发现周羚已经有整整两天没有出入过地下室,更没有正常上班。
他到物业办公室询问周羚的近况,意外得知他前天和蒋铭宇一起出工的时候受了伤,整个星期都请假。
傍晚时分,宋明栖手里拎着果篮,在地下室的入口处站定,深呼吸。
虽然他自己就研究心理学,但只要是人,总会被未知的恐惧所支配,他飘荡的思绪也会产生一些不受控制的幻想——
1999年美国铁桶藏尸案,藏尸地点是地下室。
1991年法国穆然悬案,尸体被发现也是在地下室。
地下室是全世界刑事案件中最常出现的藏尸地之一,而面对眼前的这间,他忍不住猜测会不会也是一个黑暗的、充斥刑具的恐怖空间。
不过理智很快告诉他,每个月街道都会对地下室进行例行的消防检查,这里不太可能有什么匪夷所思的东西。
他沿着通道慢慢往里走,采光极差,哪怕是晴天,走进去依然能感觉到闷热潮湿,一股泥土的腥气令人呼吸不畅,台阶的罅隙里冒出不少毅力惊人的蕨类和沿阶草。
说实话,他在这个小区住了五年,如果不是因为周羚,他可能不会意识到这里还住着人。
走到深处越来越暗,光线完全消失了,只有一盏灯罩破损的声控灯,灯泡昏黄,持续发出低频的嗡鸣。
面前的棕色木门油漆掉了不少,斑驳不堪,门锁处使用的甚至还是那种老旧的铁片搭扣。那里并没有上锁,但是宋明栖不确定这个门是不是真的只有这一道锁,因此无法判断周羚究竟在不在里面。
他抬手敲了敲门。
听到几声响亮的狗吠,但没有人回应。
他把果篮换了一个手,加重力道又敲了几下。
本来没抱多大希望了,结果里面突然传来周羚的声音。
“谁?”
“我。”宋明栖感觉自己的回答有点傻气,又高声加了一句,“宋明栖。”
这里本来就几乎不会有访客,宋明栖这个人来得更是意料之外。周羚安静了一会,才答:“门没锁。”
宋明栖就推门进来,屋内光线黑沉沉的,视线先被一个一米二左右的铁架床占据,周羚的左腿架在稍高一截的床尾上,上面的石膏白得晃眼,他的上半身则被褥子和枕头高高垫起来,手里一前一后好像晃动着什么。
还没等看清,一道冷光飞至,宋明栖下意识偏了下头。
等他回头看时,背上立刻生出一层冷汗——
侧后方是一块悬挂的飞镖靶,刚刚从他耳边擦过的是一把真正开过刃的小刀,此时正中靶心。
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
狗吠声也跟着激烈起来,和刀柄的弹响一并拉扯心脏。宋明栖耳膜生疼,感觉呼吸不上来。
“珍珠,别叫。”周羚手指搭上嘴唇,喝止道,“嘘——”
他的指令效果显著,房间内立刻安静了下来。这只年迈的黄狗溜回窝内警惕地趴伏着,脊骨顶起薄薄一层皮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