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秦的君王推崇法家,实行严刑峻法,若是不改,我儒家不过是君王喜好下的牺牲品罢了。”
叔孙通这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仔细一看完全不对。
“楚王、吴王是个人喜好,而大秦不是。”
“这是你认为的不一样,在我看来其实没有区别。
大秦推崇法家,官员考核只考法家,长此以往那些学子知道如果想要为官做宰只要学好法家就可以了,渐渐的其他学派还有什么生存空间。
甚至可以说,我不是单纯在位儒家哀悼,而是为其他学派一起哀悼。”
嬴子瑜本来想反驳的,但是不巧她想到了前世,那个独尊儒术的时代,这样看来似乎叔孙通的担忧不无道理。
但想是这么想,嬴子瑜还想为这些人辩驳几句,“天下多的是普通人,他们为自己的未来更好无可厚非。”
叔孙通说这话当然不是指责这些人,甚至说句实话,他自己都是这类人。
不是指责普通人,那就是指责皇帝了。
嬴子瑜简单粗暴的结论卡住了叔孙通,他有些无奈,“倒也不用这样非黑即白。”
最重要的是,不要给他扣大不敬的帽子。
嬴子瑜习惯性做不解状,“既然你认为这不是学子的错,也不认为是君王的错,那是谁的错?”
别告诉她是时代的错。
叔孙通当然不是这样回答的,“学子无错,君王也没有错,只是我觉得选贤用人的方式还不够完善罢了。”
简而言之,叔孙通的想法是希望大秦如今在官员考核时,不要非常偏颇于法家,而是雨露均沾。
为此,叔孙通找到的办法是让更多的儒家之人在大秦的政治舞台上拥有话语权,这样他们就能改变。
但可惜现实与他想象的相差有些大。
嬴子瑜毫不惊讶这个结果。
“你有没有想过这是因为儒家所推崇的思想与现在大秦要走的道路背道而驰呢?”
这点,嬴子瑜已经说倦了,儒家那一套强调家族利益、提倡分封的观点与嬴政追求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治目标相违背,不受重用才是常态啊。
“若是君王只用自己喜爱的思想,与楚王、吴王有何不同?”
得了,话题又回到了最初。
嬴子瑜放弃和叔孙通争论这个问题,而是问了一个毫不相干的问题,“你认为人为什么要学习?”
虽然叔孙通没懂嬴子瑜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是依旧认真回答,“知耻明礼,规矩自身。”
“如果一个人学会了礼义廉耻,知道要用道德规范自己之后又该怎么办?”
“自然是男有分,女有归,各行其是,选贤与能,实现天下大同。”
说到问题的关键之处了,嬴子瑜反问,“你觉得这样就能实现天下大同了吗?”
叔孙通当然知道这样不可以,但不妨碍他拉葛垫背的,“但是只靠法家绝对做不到。”
“法家做不到,目前的儒家更做不到。”
看着叔孙通不善的脸色,嬴子瑜继续拱火,“法家或许还有可能,但是儒家,像你说的它已经没机会了。
毕竟一个学派想要救世最起码要被重用,而儒家好像不太行了。”
“你!”
“我只是按照你的说法说下去的!”
叔孙通刚想要发火,嬴子瑜抢先一步用他的话堵了他的嘴,逼得叔孙通无话可说。
于是这两个人只能怒目而视,或者说叔孙通单方面对嬴子瑜怒目而视,而嬴子瑜却不急不慢的喝了口桌上的茶。
项羽看着嬴子瑜这个样子,即便她是太孙也会被打的,更何况还没有表明身份,身为护卫,很自然的抱着武器以一种防御姿态站在嬴子瑜身边。
叔孙通不是个蠢人,眼前这两个人的关系明显不是普通的兄妹,也不可能是普通的学子。
思索良久之后还是叔孙通先败下阵来,“你说的没错,若是儒家被那群蠢货拿着对抗君上,一直被大秦抗拒,那儒家才是真的要亡。”
此刻,叔孙通像是受了打击一样,双手掩面像是在哭泣一样。
“如果我的老师没有拒绝出仕大秦,而是听调成为大秦的官员,即便是个博士,但在君上身边,或者是太子、太孙身边,潜移默化之下未必不能出一个心向儒家的君王。
这样的话,儒家的未来就能更轻松了。”
当然,叔孙通说这话不是想责怪自己的老师,就像他说的,这是一场遗憾。
而叔孙通能说出这样的话也是有原因的,嬴子瑜能理解。
第148章
“如今大秦朝堂上活跃的学派简单可以分为法、墨、农三家。法家的核心人物是李斯,他是大秦的丞相;
墨家的核心人物是钜子相里野,虽然在朝中官职不显,但他直接交好太子,他的儿子和太孙又是同门,未来前途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