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刘邦不否认,但是刘邦有个好处就是他比萧何看得开。
“萧何啊萧何,我发现你现在怎么畏畏缩缩的了。
如今大秦百废待兴,正是我等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实现价值的好时候。
想要加官进爵那就好好干呗,反正我们都没到不惑之年,正是奋斗拼搏的时候。
更何况君上和太子都不是抠门的人,也不是会忌惮功高盖主的人,只要咱们有政绩,有君心,还怕少了晋升的机会吗?”
某些时候,刘邦就是这样的乐观且自信。
萧何看着这样雄心勃勃的刘邦,仿佛看到了未来他们站在大秦臣子巅峰的场面。
冷不丁泼了盆冷水道,“你想的很美好没错,但是你别忘了咱们前面还有张良、陈平这些人呢。”
刘邦摆摆手,“张良又怎么了,你别忘了你的老师可是李斯啊,而且你老师也给你下大了超越张良的任务。
我非常看好你!
至于陈平之流,甚至不如张良,对你就更没有威胁了。”
萧何听到刘邦这样说终于回过味来了,冷笑一声,“我就说你怎么这么自信,合着是把重担压我身上了?”
刘邦完全不怵萧何,反而很有道理的回答道,“你是被丞相选中的人,自然有过人之处,我这不仅是相信你,也是相信丞相的眼光。”
回应刘邦的是萧何的一个白眼。
这边提到李斯,萧何也想起来,“我与老师相处不过一月由于,感情深浅不说,接受他教导的时间也短。
空有个师徒之名,没尽到半点弟子的责任,如今往后就是光占便宜了,想想就羞愧难耐啊。”
李斯自从知道萧何要跟着扶苏去邯郸,这一个月里绞尽脑汁给萧何灌输学习内容,力求短期内将萧何改头换面。
“邯郸是一个新的战场,虽然你开局比张良低一点,但是没关系,时间还长,你要多学些我的本事,在太子身边将张良比下去!”
填鸭式的教学有用,但时间毕竟太短了。
刘邦知道萧何这样说是因为他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太强了,一方面担心别人误会自己,另一方面也还怕自己没有学会,完不成李斯的愿望,
“与其担心这么多,不如想其他的办法。反正邯郸和咸阳也不算太远,以后有不懂的时常写信问问丞相不就行了。
多多联系维系感情。
你是他的弟子,承载着他的希望,他肯定不会对你的问题置之不理的。”
萧何很羡慕刘邦的乐观,仿佛在他心里什么事情都不能算问题,都能解决,非常认真的说道,“你未来成就绝对超过我。”
刘邦坐没个坐相,听到萧何这话却表示,“这和未来成就有什么关系?
本来就不是什么事,是你们这些人想的太多,胆小鬼。”
萧何被刘邦一噎,不想去争辩这个话题,这不是胆小不胆小的问题,而是正常的三思而后行,是谨慎,是一步三算。
路的另一头,嬴政和嬴子瑜看着去邯郸的马车消失在他们的视野里后,也就带着人转身回咸阳了。
因为今天无事,所以一群人走的不快,走走停停的,就当散心踏青了。
然后嬴子瑜人还没进城呢,就被嬴政告知了一个噩耗——又要开始上学了。
对于大秦目前这种学不下去就罚抄的风气,嬴子瑜是深恶痛绝,所以对上学这事儿是抗拒的。
但是如今这点嬴子瑜都能接受了,因为还有个比上学更可怕的消息,淳于越是她的老师。
没错,这次在嬴政千挑万选之下最后选了八个老师,其中一个就是博士淳于越。
嬴子瑜对淳于越这人是既熟悉又陌生。
陌生是因为她没见过,熟悉是因为受了前世“淳于越教坏扶苏”这一言论的影响。
所以嬴子瑜抗拒也情有可原。
第139章
“可是,大父为什么啊!”
嬴子瑜想了半天都没明白自家大父非要执着于把淳于越打包送给自己的原因。
嬴政拨弄了一下刚刚顺手摘得花草,然后非常自然的插到嬴子瑜的头上,像是非常满意自己的作品一样。
“你现在是太孙了,要接受太孙的正统教育,你父母把你留在大父身边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如果只是这个原因,嬴子瑜还有自己的道理,“大父,我本来梦中就有神仙教学,该学的常识我都知道,只需要有一两个老师就够了,没必要八个吧。”
嬴政睨了一眼嬴子瑜,“你不会觉得太子太孙的教育很简单吧?
除了文学、律法这些你已经学过的,你还要学前代历史,学习百家经典,培养军事才能。
甚至骑马射箭这些你也不能丢下,至于像大秦的风俗、地理等你也要涉足,如此才不会被手底下的人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