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了扶苏的女儿,抱紧了始皇的大腿(364)

作者:文覃 阅读记录

嬴政笑笑不解释,看到真实的儒生,看清真实的周礼,看明白周的兴衰,一统天下的嬴政已经对曾经的齐鲁文化祛魅了。

这个时代是他的,他将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他的印记,这片大地必然要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按照秦礼来看,禅地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颂祭文,然后将祭天册文用金线缠绕,用金泥塑封,盖上玉玺之后放入铜盒之中,埋于地下才算完成。

历来祭文无不是歌功颂德,彰显君王威仪,或是感念仙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些。

所以即便这祭文没有固定的模版,即便祭文他们都没有看过,各位大臣还是没有特别担心的。

有的甚至在心里觉得,今天的禅地比昨天的封天顺利太多了。

只是可惜他们还不知道即将要面对什么惊喜。

嗯,也许是惊喜。

嬴政按照要求走上诵读祭文的台子上,打开了文册。

在非常模版化的祭文中,一些人开始昏昏欲睡了,一些回忆过去的荣耀和他们关系不大,展望未来的征程有头顶大佬顶着。

只是这祭文越听到后面越不对劲,尤其是听到嬴政开始夸奖自己的孩子了,是每个有所成就的孩子都夸了一遍的那种。

当然这种炫耀孩子的做法当然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夸儿女都是一句话带过,就连太子扶苏都只分到了三句话。

只是对扶苏女儿嬴子瑜的夸奖则非常多,有种前面的夸奖都是为了抛砖引玉。

什么“少聪慧,有大志,能文能武,有济世安民之才。”

什么“孝悌仁爱,宽厚仁慈,赤子之心,有忠义贞信之德。”

当然这些他们都还能给自己洗脑这些都是合理的。

但是什么“福星转世,得仙人教化,人在则可以保大秦百世无忧”就夸张了吧。

到这里一些聪明人就反应过来了,这根本不是什么祭文,而是一份立储诏书,还是在皇天后土面前过了明路的立储诏书。

果不其然,嬴政最后一句话印证了他们的猜测,“扶苏之女子瑜,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可立为皇太孙,后继位为三世皇帝,以承大秦百年基业,威服四海。”

这时候群臣都被嬴政这一招打的措手不及,愣神在原地,这就不对了吧。

“自古以来,如何有女帝?”

嬴政回答,“自古以来也没有皇帝,寡人能创皇帝,为何不能立女帝?”

当然不可以!

这不是皇帝是谁的问题,这涉及到了立储,君上不经过群臣商议就一意孤行的下发诏书,以个人喜好左右朝堂政事,与那暴君何异?

更何况这还不是普通的政事,这涉及到立储的问题,三代皇帝的确立啊,里面的政治利益有多大在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

这时候,在场的很多大臣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绝对不能让嬴政把这封诏书推行下去。

女帝?他们不认!

看懂一部分大臣心中所想,李斯抹了一把头上不存在的汗水,心想我亲爱的君上啊,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不找我商量一番呢,好歹出出主意,不要和这群人硬刚啊。

李斯甚至在心里责怪了一句,“君上又不是不知道这群人的难缠程度,之前因为郡县制都能吵很久,何况是立储,还是立皇孙。

好歹跟我说一声啊,这样还比较好配合的。”

嬴政当然认清楚自己手底下一些人效率有多低,但是正因为如此嬴政才不愿意把这件事情拿到朝堂上去说,而是选择了在这种场合。

他才不要在这件事情上耗费太长时间。

如果按照正常流程,将小鱼儿的立储诏书放到朝堂上商讨,没个三四个月的时间绝对商讨不出个什么结果。

既然嬴政最后的决定绝对不会改变,不如一开始就一锤定音来的简单明了。

嬴政说完之后就不再理会,反而亲自将祭文放到了铜盒中埋在地底下。

铜盒入土,诏书就再也不能更改,所以群臣当然不可能无动于衷,只是嬴政完全不理会,嬴政身边有护卫,大臣们靠近不了嬴政。

甚至他觉得让守卫埋不诚心,自己埋又不符合身份,于是只有扶苏代为亲手埋。

等扶苏最后一铲子填平之后,嬴政才终于正眼去看那些激烈反对的大臣们,这不看不要紧,有些大臣激动的晕厥了过去。

“好了,现在寡人给你们自由申辩的时间了。”

虽然嬴政独自埋诏书的行为已经表明了他完全不听任何人劝谏的态度,可见他在立储问题上的决心,但是完全不听大臣们的意见不是明君所为。

所以等尘埃落定之后,嬴政表示这群反对的人可以说话了。

但是现在是不是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