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都要发挥副都作用,尤其是在如今的特殊情况下,只有太子在当地掌握了军政大权之后,才能稳定人心。”
张良的提议不少人是怀疑的,太子坐镇副都这是分权还是割据。
有的人不经意观察起了嬴政的表情,面无表情,暂时看不出来。
不过出于对嬴政的了解,他慎重开口道,“太子是继承人,太子的稳定代表着国家的稳定。
若是在政权交接之时因为太子在外而产生继位之争该如何是好?若是未来君上继位,但是太子还年幼无法坐镇陪都又该如何是好?”
张良答曰,“如今太子已经长成,没有年幼无法坐镇的问题,至于未来,太子并非一定要长期待在陪都。
太子坐镇陪都只是为了特殊时期能有个主心骨而已,至于未来如何当由未来的君上做主了。”
另一个人反驳道,“那你这个太子坐镇陪都不就形同虚设了吗?”
张良解释,“并非形同虚设,只是特殊时期采用特殊办法而已。
等待未来大秦从地理上的统一过渡到了文化、精神上的统一之后,太子也就不在必须坐镇陪都了,到那时候,陪都甚至也会成为一个普通的城市。”
这时候王绾开口了,“按你这意思与老夫所说的分封又有何区别。
陪都拥有了军政大全,与中央有何区别,与曾经的诸侯国又有什么区别?”
张良想了想,觉得区别还是很大的,“撤销诸侯王的土地和待遇比较困难,但是改陪都为普通郡县应当不难。”
王绾一噎,他当时建议君上临时分封的时候也说过,等到大秦三世、四世之后就可以撤藩,这样就不会步上周朝的后尘。
但是他也知道,后世君王要想撤藩必定要有足够强硬的手段。而嬴政也是因为对未来的秦王持怀疑态度才久久不松口的。
而张良所言,如果只是陪都,只是太子坐镇,有诸侯之实,无诸侯之名,也许可行?
王绾不说话了之后,其他人也沉寂了下去,事实上绝大部分官员想的只是不让君上义无反顾的强行推行郡县制就可以了,至于到底是分封郡县并存,还是陪都制,他们都能接受。
至于强*硬说要全面分封的人一开始就被忽略了。
而始终赞成嬴政全面推行郡县制的李斯也认可张良的说法,他和嬴政不愿意部分实行分封,即便知道那样更加稳妥就是担心稍有不慎,分封卷土重来。
如今这样,有分封之实,无分封之名,甚好。
嬴政看着群臣似乎达成了一致,脸色缓和了,“既然诸位爱卿没有异议了,那就商量一下陪都如何选择了。”
这时候一直没有说话的李斯开口了,“这陪都的想法是张良想出来的,也许他心中已经有成算了,不如请张良说说。”
嬴政也看着张良。
“陪都的作用或者是为了加强边防,或者是为了发展经济,或者是为了国家出现动乱后有个退路。
针对以上几个需求,我草拟了几个方案供大家审阅。
如果是为了加强边防,我认为曾经的赵国都城邯郸可以,赵国靠着匈奴,陪都设在邯郸也方便时刻观察匈奴动向。
如果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我认为洛阳可行;
如果是为了有个后退的选择,或许楚国的寿春符合要求。”
随着张良点出这几个地点,王绾在脑子里就出现了他们具体的位置,不用思考,王绾就排除了洛阳,“如果在和平盛世,洛阳作为陪都,补充咸阳的经济发展是可行的。
但是如今稳定边防、教化百姓是最重要的,所以洛阳暂且可以先放一放。”
说着王绾就看向嬴政,“君上,邯郸和寿春都是比较好的选择,虽然邯郸能低于匈奴,但是如果陪都设在寿春,也能更快瓦解曾经楚国的势力。”
别以为他不知道,如今楚地的楚国贵族也是一股不太安分的势力。
王翦倒是有不同的看法,“边疆历来都是国防的重中之重,丞相觉得楚地残余势力不太安分,那匈奴就安分了?所以臣以为,将陪都设在邯郸更好。”
有了王翦和王绾的开口,支持一方的大臣又开始争吵了起来。
嬴政一手支撑着头,一手敲击着桌面,等大臣们吵完一轮之后,问道,“张先生有何想法?”
被点名的张良沉着说道,“这就是臣要献的第二策——迁户了。”
这话说的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一样。
李斯不善的看了一眼张良,比自己还能出风头的人,真讨厌。
第118章
李斯不满张良这幅样子,觉得他装模作样,于是小声嘀咕了一句,“装腔作势,跟韩非那个结巴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