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一听俩老师说有个大哥什么的,他都听高兴了,以为又白得一个劳动力。
他当时开学校,招收的都是有自理能力的小孩了,理解能力也到位,这谁能想到带这种年纪不大的,甚至只会“哈哈”的这么累啊。
给他们整了工部出品的学步车,一个个像是放出栏的猪一样,横冲直撞的,一点不给老师喘息的机会。
他一开始招老师的标准已经是年轻了,现在发现,还是苏景和他们这招的对,不是二十多岁的人,真没这个耐心一直带小孩。
“她们大哥?有官身的,要去当县令,咱还是别和官家抢人了。”苏景和说完这个,就再次挤出来了一张看着就谄媚的脸,满眼期待地看着胡瑗。
“校长大人,就是……我们这门口的雕像……”
“哦,那个啊。”胡瑗有些好笑地看着苏景和“拜托了,把它搬走吧”的表情,“别人想要还没有呢,你怎么这么抗拒啊。”
一听这话,苏景和眼睛都瞪大了,他伸出手指指了指自己,“我,雕像,我何德何能啊?我的校长大人,您当时是以什么名义批下来的这个雕像啊1怎么会有人答应的……这哪怕放个孔子呢。”
“不行啊,放孔子的话,我们学校有墨家的,你忘了?这雕像哪怕公输家的原意做,墨家的会高兴吗?”胡瑗一幅语重心长的样子,像是在教苏景和人情世故。
嗯,这。
苏景和也没问能不能造别的,“这放我的雕像是怎么让大家都愿意的啊?不奇怪吗……就没有人说不能吗?”
“嗯……你这不是不在吗?一开始我想着,搞个雕像出来,也告诉大家这个幼儿园能出现,多亏了你。后来琢磨着,做都做了,这雕像还挺好看的,就干脆放校门口了,大家都很满意的。你忍忍,多看几眼就习惯了。”
胡瑗看着像是天塌了一样的苏景和,也确实说不了别的安慰的话了,赶紧也拔腿就跑,不给苏景和再拜托的机会。
苏景和的雕像出现的真实原因,当然不是胡瑗一拍脑袋决定的给苏景和一个开学典礼参与感。
而是朝堂众人认真规划过的。
这甚至是专属高层的会议,胡瑗要不是认识韩琦、范仲淹,都不知道这背后竟然……
是朝代这些大官们,认为苏景和的运气实在是好,所以决定搞个苏景和的雕像。
“每天看着,万一来这上学的小孩们的运气也变好了呢?我听说神仙都是靠有人信的。”
谁懂,当时韩琦说这句话的时候,胡瑗看到范仲淹和自己一样无语的表情时候的救赎感!
他们大宋这是不搞佛教、道教之后,开始搞起来了个人崇拜啊!
但胡瑗也没有坚持自我多久,毕竟这雕像现在也已经在风华幼儿园门口了。
打败他的是来自范仲淹的一句话。
“工部自费设计、建的雕像,说是如果同意的话,以后缺点东西直接上报,不用审批经费,工部都答应。”
光这个就有很大吸引力了!彼时不知道年纪小的小孩的破坏力,但毕竟胡瑗自己的安定书院里面都是十几岁的年轻力壮小伙子,拆家能力也是不容小觑,压根拒绝不了来自工部的包售后豪言壮语。
更别提在之后,韩琦还补了一句话,“不光是工部,印刷部也说以后接手幼儿园的打印。”
这也很重要,他们给小朋友的大多数是些识字的小卡片,小孩弄丢的可能性太高了,有个这样的后勤……
总之就是绝美售后压倒胡瑗的良心,他在苏景和的面子和学院后续能节省的资金中,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苏景和没辙,最后也是化悲愤为动力,更加静心地策划了这个“文学素养”比拼会。
他不开心,一定要有人更不开心。
不得不说,苏景和成功做到了。
一个月后,“汴京第一届文学素养比拼大会--汴京风华幼儿园举办”给汴京带来了一波堪比科举的人流量。
“甚至比科举的覆盖面还要广,你是怎么做到的一张邀请函就能骗来这么多人吗?”
王安石看着坐在他对面,捧着茶杯心满意足地看着底下来来往往的书生。
“别看了,孔家的来了,已经给陛下打过报告了,甚至来的人数还不少。”王安石以为苏景和在找孔家的人,还特地说清楚了,“孔家你要的那俩位也来了。”
“嘿嘿,不急了,都开学了,殿下们也不拘泥是哪个老师了,大殿下每天忙着学生会竞选的事情,小殿下还想和猫猫老师们混得更熟一点。”苏景和说话间,衍生还是没从人群中拔出来,看每一个书生气浓厚些的人,都要流连忘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