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嫂子出身书香门第,李家伯伯又是国子监祭酒,是珠大哥的恩师。李岩哥哥为何又会去考武状元呢?”这是黛玉一直想问的。
李莞道:“是啊,岩哥儿是我父亲手把手带大的,四岁就开始启蒙经史子集。但是李家曾经遭遇一场大火,把我闺中所住的绣楼也给点燃了,所幸家中无人伤亡。也是那之后,李岩便说想学武,他说想保护家人。当初只是依着他的意思学着,当做强身健体也好。没想到,竟是学成了。”
黛玉道:“原来如此。难怪李岩哥哥言谈间,总是有诗词相随。”
“若说诗词,姑娘你可是公认的魁首,元妃娘娘都称赞姑娘的诗。”李莞笑着道,“姑娘可知,岩哥儿最喜欢的诗人有三。其一,诗仙李太白;第二,诗圣杜工部;这第三嘛……”李莞卖了个关子。
谈到诗人,黛玉高兴了,她笑着问:“好嫂子,其三是不是边塞诗人岑参?李岩哥哥给小狐狸取名小梨花,不正是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么?”
李莞笑着摇头,喝着果茶。
黛玉想了想,问:“那是李商隐,杜牧?”
李莞依旧微笑着,淡然喝茶。
黛玉又问:“可是王维,孟浩然?”
李莞依旧笑着答:“不是。”
黛玉道:“大嫂子,我猜不出了,古往今来,惊艳的诗人太多了。我猜不到李岩哥哥还会最喜欢谁。嫂子告诉我嘛!”
李莞笑着道:“诗魂潇湘子是也。”
李莞的话音一落,黛玉满脸绯红,直道:“大嫂子尽拿我开心。”
原本姑娘们一起作诗,各取雅名。探春打趣黛玉,管她叫“潇湘妃子”。耳闻元妃娘娘在宫中万般不易,黛玉才不想做什么妃子呢。于是就给自己取了“潇湘子”的雅名。
李莞笑道:“改明儿岩哥儿回了,姑娘若是不信,大可问他求证好了。”
“不跟大嫂子说了,云妹妹还在我那里,我去了。”黛玉含羞跑开了。
李莞心道,她磕的CP,很有希望啊。
黛玉回去的一路上,还在想着李莞的每句话。都说大嫂子是个精明厉害的人,做事情言出必行。今儿大嫂子一直提李岩哥哥试她,可是被她试出来了?
黛玉只觉得一路心里扑腾扑腾的,走到住处还没有平静。未免自己的异样被人看到,她便在窗外驻足片刻。
但见宝玉的发辫已经被湘云给辫好了,他正拿着湘云的妆奁之物在赏玩。他顺手拈了胭脂,要往口边送,又怕湘云看见。犹豫间,宝玉手里的胭脂,被湘云“啪”的一下,给打落了。
湘云说道:“这不长进的毛病,何时才能改过。”
黛玉心里也是这样想的,脂粉本是女孩子的寻常之物,哪里值得让人痴迷记挂?
忽见袭人跟宝姐姐先后寻来。
宝钗问袭人道:“宝兄弟一早就去这儿了?”
袭人含笑摇头,道:“宝兄弟哪里还有在家里的工夫!”
宝钗一早寻宝玉不得,他倒是来这里了,想是许久未见湘云,找人玩吧。
又听袭人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黑家白日闹的,任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罢了。”
黛玉也是这般想的,宝玉表哥差的就是袭人说的分寸,礼节。
宝钗也对袭人投去赞赏的眼神,便盘问她年纪、家乡等,还留神窥察其言语。
黛玉瞧着宝钗跟袭人处得不错,又听说袭人早晚是要做宝玉的姨娘的。照现在的情况看,宝姐姐跟袭人将来应是能过到一块儿的。
黛玉对大宅院里的姨娘并不陌生,她家里就有两个姨娘,虽然她家的姨娘还是林家祖母在世的时候给纳的,只是摆设。但哪个大户人家又没有呢?偏生黛玉看到了珠大哥就没有纳姨娘,只宠着珠大嫂子一个。兰哥儿都快十岁了,大嫂子还被珠大哥宠得跟闺阁中的少女一般娇俏。真让人羡煞。
从此,黛玉便对往后的生活,多了一份她可能只愿意跟珠大嫂子说的贪心,那便是,一生一代一双人。
“林姑娘这是打哪儿回?”宝钗看到了在廊后驻足的黛玉,便笑着问。
“刚刚去了珠大嫂子那里。”黛玉道。
“这么一大早就去珠大嫂子那里啊!”宝钗笑着道,“可是李大将军也不在京都呀!”
宝钗笑着观望黛玉的表情。
黛玉惊道,莫非宝姐姐也看出来了?那可真是羞坏了。
马上就要满十五岁及笄的宝钗,一下子就看穿了黛玉的心思。
薛姨妈曾经对宝钗说,宝玉是最合适的选择,贾家是国公府门第,将来婆母又是亲姨妈;选秀是不成了,争口气,留下来,莫要再去别家;薛家虽然家财万贯,到底是商贾人家,其它公侯门第多是看不上的,也只有你亲姨妈看好你,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