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孝从荣府回来后,内心就在纠结。他既想如赖大爷一家那般风光翻身,又担心会如郑华那般落个全家被发卖的下场。回来后,林母一番话点醒了他。太太没准就盯着他,找机会寻他的错处呢,莫说是染指府里的钱财了。
“母亲说得对,儿也不图别的,就图个安生饭。”林之孝讲。
林之孝家的也不做声。世世代代给人当奴才,哪里安生了?她心里早就站了珠大奶奶了,待珠大奶奶做当家主母的那天,也希望得个恩典,像赖大爷一家那样,让子孙脱了奴籍。
*
冬至到了,李莞跟贾珠陪贾母吃过饺子后,带着贾母给的礼物,夫妻俩高高兴兴地坐了马车回李家。
回家后,李莞跟贾珠拜见了李老太太,贾珠便跟了李守中去了书房喝茶叙话。
李莞、李母、李婶在耳房的暖炕上,吃着果子,聊着家常。
俩个侄女儿李玟跟李琦,带着李莞的弟弟李岩在边上玩。
李家二房那纵火的外室本被关在庄子,不久前人也跑了。外室生的孩子没有活过冬天。李家二叔变得疯疯癫癫,闹着要出家,也不知道这会儿跑哪里去了。
因二房的事,李老太太心里难得过,病了一阵。李婶带着李玟和李琦,现在都搬去了李老太太院儿里,陪着老人家。
“祖母心里不痛快,婶子平日费心了。”李莞说着宽慰李婶的话。
“有你母亲在操持,我哪里费心。跟老太太互相做伴,日子还好过一些。”李婶道。
“家里的事,你不要太担心。你父亲如今在家里,大事小事都有主心骨。倒是你这边,贾家的人待你还好吗?”李母小心地问。
李莞越是报喜不报忧,李母便越是担心。不久前她给镇国公老太太送寿礼,遇到一众高门太太。那些太太们一看到李母,便眉来眼去的,话里有话,说李家嫁了个好高门,贾家娶了个纯良媳妇儿。李母便觉得李莞肯定有事瞒着她,前儿派了个婆子给李莞送了些书,让婆子跟素云打听。谁知素云那丫头嘴紧得很,什么都问不出来。李母心里就悬了块石头,这不一到冬至,就把李莞喊回来吃饭,好仔细问问她。
李莞拍了拍手里的糕饼碎屑,笑着道:“放心好了,贾家上下都待我好得很。”
“我瞧着贾家的主母王夫人,是个不好相与。宫裁,你要是受欺负了,可不能心里憋着,不然让人觉得我们李家没人呢。”李婶道。她嫁给李家二叔这些年,一直忍让着二叔,最后还是出了事儿。二叔人跑了,老太太也病了。李婶如今也看透了,有事情就要尽快解决,一味忍耐,只能把小事情忍成大事情。
“婶子放心,老太太待我跟亲孙女儿一样,太太待我也是好的,这会儿连管家权都放我这儿了。”李莞笑着道。
“管家权!”李母跟李婶异口同声地惊道。
李莞解释道:“太太操持东院二爷的婚事,给累病了。老太太说让我学着管家,便让我跟东院的大太太一起暂时接替太太管家,好顺顺利利地把新娘迎进来。”
“原来是这样。”李母道。她心里安生了一些。贾家老太太还是个讲道理的人,每回李莞跟贾珠回来,老太太都给了很大的礼。现在老太太又有意培养李莞管家。加上贾珠待李莞跟护眼珠子似的。看来李莞在贾家的日子还是有盼头的。
第16章 采买权(3)
眼看着就要到年末,林之孝一家在采买的位置上却越来越举步维艰。
他二人原来还以为,只要不克扣,不贪污,小心谨慎,太太暗里盯着他们的眼睛就难得寻到错处。他们哪里知道,就是本份守己,动了太太的权,也会碰钉子。他们碰到的最大的钉子,便是负责管着公中的账的吴新登。
前儿王夫人让林之孝购些新棉花,要给宝二爷和迎春姑娘做小棉袄。就这么点儿给小孩儿做衣服的棉花,走账时,吴新登就让林之孝跑了三趟,不是找不着人,就是文书不齐,再就是说他虚报。
王夫人催得又急,劈头盖脸就骂他,“这点小事都办不好,一点棉花都买不回来,怎么放心把整个府里的采买交给你?”
最后,林之孝只得拿出自己的银子,先顶了棉花的账。好在,小孩儿做衣服用不了多少棉花,就是上好的新棉,也就一两银子的事儿,先顶着就先顶着吧。
然而,接下来的婚宴的席面儿交待下来,对林之孝一家来讲,就是天文数字了。
邢夫人又要显摆阔气,反正婚宴走的是公中的账,不花白不花。
林之孝素知邢夫人不是会为人做主的人,便去找老太太。
老太太疼爱孙辈儿,就撂下一句话,孙子的婚礼只能好,不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