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婶跟李守才当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人无甚感情,李婶也无子女。李守才早年已故的通房留下了两个庶出的女儿,李纹和李绮,被李婶视为己出。
李婶这辈子奉养公婆,尊敬兄嫂,善待庶女,可谓做到了一个媳妇儿的本份。而李守才终日流连勾栏院,欲娶外室为平妻。最后,外室欲放火烧死李婶未遂,被发卖,李守才因此跑了十来年未归。如今,人回了,却是来要家产。李婶不甘心,自己含辛茹苦地带一对女儿,他竟是看都不看一眼,漠不关心。
和离,她不要和这个男人做夫妻。
“翠莲永远都是我李家的人。家里的钱,休想拿一分。我李家不当大冤种。”李老太太平静下来,道,“明日喊叔公来,除籍。从此你不再是我李家的人。”
“母亲的凉薄,儿不是头次领教,但却是最后一次了。儿在崇活客栈等着。”李守才回头看了李老太太一眼,又对李守中道:“如何裁度就看兄长了。”遂扬长而去。
看着二叔那单薄的背影,和故作无羁的混蛋状,李莞觉得事情并不简单。二叔原来虽然不靠谱,但并不是个对财物上心之人。虽挥霍无度,但对朋友出手也阔绰,甚至还对他曾经的故人仗义疏财过。为何他铁了心离家十几年,今日怎么竟直奔钱而来了?
李莞忙派人暗里去崇活客栈查查二叔情况。
待安顿了祖母、父母、婶婶和两个妹妹,下午迟些李莞才动身回家。
幸好两个妹妹李纹、李绮长大了,把李老太太、李婶照顾得好好的。
两姐妹把李莞送上马车时说:“姐,家里有我们。一定照顾好祖母、伯父伯母还有母亲。”
回到荣国府,李莞先回她住的稻香村看柔姐。小姑娘吃饱喝足,正在睡觉。
银蝶说,宝二爷跟姑娘们在红香圃开筵。
李莞便去看看。太妃一年的丧期中,贾家原则上是不让大摆宴席的。不过,家里小孩子过生日,聚一两桌吃饭,也无妨。
路过议事厅,李莞瞧见薛姨妈正歪在铺了锦被椅子上,靠背、引枕一应俱全。还有好几个小丫头伺候着:一个在给她捶腿,一个在给她按肩,还有一个立在一旁给她侍奉茶水。
好家伙,薛姨妈还真不拿自己当外人。
红香圃里摆了四桌。宝玉、宝琴、探春、岫烟、平儿、鸳鸯一桌。黛玉、宝钗、湘云、迎春、惜春、玉钏儿一桌。尤氏、熙凤、袭人、彩云一桌。紫鹃、莺儿、晴雯、小螺、司棋等丫鬟一桌。
还好规模不大,也关在家中,不至于上升到对已故太妃大不敬。
也就是宝玉跟湘云两孩子闹腾一些,在那儿猜拳,“三”、“五”地哇哇乱叫。平儿、袭人也在划拳,手腕上的镯子“叮叮当当”直响。
尤氏看到李莞,忙把她接到自己那桌。
李莞心里有事,食而无味,喝酒也不香。
宝玉跟姑娘们聚在一起,高兴了总要赋诗。今儿,他们决定玩行酒令。
这行酒令的玩法,是湘云提出的,“需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加起来总共成一句话。”(注1)
总之,就是引经据典,然后再即兴发挥。
黛玉打头,先赋引经据典的部分:“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李莞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落霞与孤鹜齐飞”,出处是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风急江天过雁哀”,出处是宋代陆游《寒夕》中的“风急江天无过雁”。“折足雁”是骨牌名。“九回肠”是曲牌名,出处是汉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肠一日而九回”。“鸿雁来宾”是旧时历书上的话。
透过这首行酒令,李莞仿佛看到,孤雁飞向远方的落霞,江上的风十分急。只听见雁鸣哀婉,原来是一只断了足的孤雁。让人愁绪回肠。秋深了,鸿雁都来当宾客了。
短短几分钟,黛玉就即兴了一首意境深远的诗。难怪当年李岩未见其人,就对其诗心生爱慕。
黛玉又拈起桌面的一个搸穰,吟着行酒令中的即兴部分:“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砧是捣衣石的意思。后半句出自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诗中描写了长安的女子在秋夜捣衣之景,心却思念着远方的人。
李莞读到后半句,又想到了弟弟李岩。若他得知,她的诗如今都是对他的思念,会有多高兴。听说边塞在打决战了,但愿一切顺利,早早凯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