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高门悍妻(140)

作者:月上蓬莱 阅读记录

如今袭人也回了,凡事也不用你操心了。赶紧好好休息,好好吃药,快些好起来。”

素云的话只能讲到这一层,晴雯虽然爱逞强,但又不傻。袭人是王夫人的人,袭人回来了,王夫人哪里有不知道晴雯情况的。王夫人心情好,念着外边冷,留着晴雯在屋里暖炕热汤地养病。万一哪天翻了脸,旧账新账一起算,要把她赶回去养病,也就一句话的功夫。

晴雯本捡了一块糕点在吃,听到素云把“袭人”二字说得格外的重,顿时停住了,想了片刻,对素云道了声,“素云姐姐,我记住了。”

素云陪她吃完,将她的绣样捡了起来,道:“晴雯姑娘,大奶奶老说我们“养病不积极,脑壳有问题”来着。这绣样借我回去看两天。你好些了我完璧归赵。”

晴雯被素云逗笑了,道:“素云姐姐拿我当三岁小孩子。这回说不折腾,就不折腾了。”

素云回去时,遇到梨香院的教习,带了那十二个从姑苏请来的小戏骨,从游廊出来。

素云便与她们同行到摆宴席处。

贾母笑着道:“刚刚的《八义》闹得我头疼,再唱些清淡的,叫芳官儿唱出《寻梦》罢。”

素云也觉得《八义》又闹腾,又不应景,什么陷害忠良、又孤儿复仇的。王夫人那么个成天礼佛的人,怎么一点戏,就来些打打杀杀的。还是《寻梦》好,杜丽娘在梦中跟心仪之人相见,也应了今日元宵节的花好月圆之景。

文官等答应后,先上演了《八义》,又上演了《下书》。

《八义》的出处是《牡丹亭》,《下书》的出处是《西厢记》。

黛玉听着戏文,看着远处不时闪烁的烟火,想到了李岩。她听李莞说,李家在两处过节,李岩跟其父母去了忠顺王家中。也不知道忠顺王府现在上演的是哪出戏。另外,忠顺王家里好像有个叫琪官的伶人,跟宝玉表哥很是要好,据说是戏唱得好,扮相也极妙。

黛玉转向宝玉那边,见其跟湘云说到一块儿去了。也不知道他们说得什么,湘云笑得是前仰后合的。遂又想起病中的晴雯,希望她能好好听进去素云的劝告,莫再逞强了。

*

忠顺王府这边也是好不热闹。来忠顺王府的,除了南安郡王老太妃跟其两个孙女儿,便没有别的旧功勋世家了。

戏台子上正在上演《西厢记》的《听琴》。张生正在夜弹琴给莺莺听。

李岩也学过琴。小时候听姐姐弹琴,觉得很是美妙。姐姐出嫁后,他只能在姐姐回来时才能听到她弹琴。父亲李忠中以为李岩喜爱,便在他大一些的时候,开始教他弹琴。而待到李岩学时,又觉得枯燥,自己弹出来的,就是一个一个干瘪的音,完全不似姐姐那般弹得柔情似水。

直到那一年,他在贾兰的书房中,看到了那首触到他心底的《杏帘在望》这首诗时,他心中的高山流水,活了;梦里的落雁平沙,也历历在目。此后,他的琴音不再是干涩的音符,而是饱含了行云流水般的情感。

只是他还没有在黛玉面前弹过琴,将来,一定将这些年对她一点一滴的思念,都弹给他听。

一曲作罢,忠顺王府的管事便给诸位戏子发赏钱。

忠顺王让扮演崔莺莺的旦角来跟前领赏。那旦角走到跟前,直觉得更加艳丽了,尽管是位男子扮演的。

忠顺王太妃对其很是喜爱,又赏了银钱和酒菜给他。

那伶人的目光则是被座上的一位年轻公子抓住了。那公子生得身材欣长,宽肩窄腰,面庞清秀,若是在戏台子上一亮相,定是国色。然而,上忠顺王府席面的贵公子,又哪里会上戏台呢。

他所看之人不是别人,正是李岩。

“琪官,还不快谢过太妃。”忠顺王见自家伶人

琪官回过神来,忙叩谢太妃后退去。

琪官又听人说,刚刚那位穿着白色锦袍,竖着银冠的公子,竟是大将军的爱将,能日奔袭百里,据漠北于塞外的偏将军。

琪官仿佛听到了骏马的嘶鸣,看到了金戈铁马之上的少将军。下回忠顺王太妃不知道想点什么戏看的时候,琪官想给她老人家演一出楼兰破阵曲。

第70章 探春协理家

元宵已过,李岩就随大将军开拨漠北。本以为会到二月过了,没想到皇上一声令下,平定漠北的最终一战就在眼前了。

而二月十二花朝节,是黛玉的生日。李岩备了礼物,到时候让李莞跟两个妹妹带给她。

皇后又添了嫡公主,本是件喜事儿,然宫中一位老太妃欠安,故而喜事儿也没有大办。各嫔妃今年的省亲也一应俱免。

年事忙完了,李莞等媳妇儿也舒缓了一口气儿,却听说王熙凤小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