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搓磨着黛玉,说玉儿长高了。又问她爹娘现在怎样,弟弟怎样。
黛玉笑着说,父母都好,弟弟已经开始认字了。
家中姊妹们、媳妇们听到林妹妹回了,纷纷往贾母处去。
李莞大半载没见黛玉,这次再见她,觉得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林妹妹已经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亭亭玉立,温婉灵动。
黛玉看到李莞,亦是见亲人,既亲切,又有些激动。
李莞正准备上前拉拉林妹妹的手,跟起叙会儿话。
谁知,宝玉一进门就蹿到李莞跟黛玉之间,跟林妹妹说个不停。譬如,水患的时候,妹妹可过得好?我们这边可跟妹妹着急呢,还写信给珠大哥让他带妹妹回来。妹妹怎么就不跟着珠大哥回呢?妹妹怎么拜师父了呢?师父严不严啊?妹妹累不累?……
被挤到边上的李莞心想着,宝玉既然这么担心林妹妹,也没说亲自去扬州把她接来。当然,王夫人肯定不同意。再说拜师父学艺,宝玉觉得是一件很累的事,焉知旁人丰收的快乐?
黛玉笑着道:“我一切都好,一点都不辛苦。”
宝钗笑着道:“我们这期诗社也结了,螃蟹宴也吃了,妹妹才来。真真儿是什么都没有碰上。”
李莞记得林妹妹其实不大吃螃蟹。
而且前几天的螃蟹宴设在藕香榭。
那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都是窗,左右有曲廊,跨水接岸,又连着曲曲折折的竹桥接着。夏天在藕香榭小坐,被掠过水面的风那么一吹,便觉得甚是凉爽。然而,前儿去时已经是立秋之后了,体弱者未免觉得凉了。
再加上螃蟹本是寒凉之物。李莞这种平素体健,注意养生者,宴席末了都觉得心口发凉,喝了好几口烫过的烧酒才压住。
连王夫人都说这儿风大。老太太更是只坐了一会子,就说先回去了,只怕也是受不住。
李莞倒是觉得,前几天宝钗跟湘云两个弄的螃蟹宴,林妹妹不参加也好。
李莞笑着道:“咱们人凑齐了,要办随时办,改天上我稻香村去,办个养生宴。”稻香村其实就是李莞原来住的院子,挂了个牌。在整个荣府靠西一些的位置,离水远,冬暖夏凉,适合小夫妻带着孩子过。
湘云笑着道:“听说林姐姐也会瞧病了,给我也瞧瞧。”一边说着,一连撸起袖子,露出一节如粉藕一般滚圆的手臂。
黛玉笑着应着湘云,给她搭了脉,又端着她丰润的圆脸左看右看,还让她吐舌头看看舌苔。
在旁诸人皆忍俊不禁。
黛玉道:“云妹妹的脉象啊,最是正常不过了,就是舌苔偏暗,近日可有积食?”
“林姐姐,你连我前几天克化不好都看出来了。”湘云惊道,“前儿听说林姐姐拜了师父,跟人学诊脉制药膏子。我还当大嫂子诓我们呐。”
李莞笑着道:“我几时诓过你们?”李莞自视待这些如水一般清澈的小姑娘都是顶好的。
湘云冲李莞笑着赔了个不是,“待会儿我罚酒”。
爱诓人的是史家的两个婶子,只是湘云一向大大咧咧,她平素的境况脱口就这么给带出来了。
湘云又对黛玉道:“林姐姐,你也给我开几副药。”
黛玉端起桌上的一盘山楂糕,对湘云笑着道:“今儿饭后吃两片这个,明儿就好了。”
“这么容易啊!”湘云说着,就捡了一块山楂糕送口里,一边吃一边品着,道:“还真是,这山楂糕一吃,感觉肠胃都活动起来了呢。”
宝玉等人也闹着要黛玉给他拿脉。
“你们啊,让林姐姐歇歇。咱们上院儿里吃果子赏花去。”探春把众姊妹、媳妇儿薅走跟她一块儿玩去了。
屋里便静了下来,只有黛玉跟贾母。
黛玉瞧见贾母神色有些倦怠,便问:“外祖母可有不适?大夫可瞧过?”
贾母笑着道:“外祖母很好。”
李莞瞅着空子,想跟黛玉讲话,便折了回来。这会儿刚进屋,李莞就听到黛玉跟贾母的话。
李莞道:“老太太,林姑娘学了一身本事,让她给您瞧瞧。”李莞又跟黛玉讲:“老太太昨儿就吃少了,晚饭才喝半碗粥。让喊大夫来了瞧瞧,又说没事,说不用瞧。”
黛玉拉着贾母的手道:“玉儿给您瞧瞧。外祖母不要嫌弃玉儿刚刚学就是。”
贾母握了握黛玉的手:“玉儿是我头等亲的亲外孙女,外祖母怎么会嫌弃?就是没什么大事儿。宫裁,你招呼人给玉儿收院子,玉儿也累了,回屋歇歇。”
李莞道:“姑娘回京都的那天,我就派人把姑娘那院子收拾妥帖了,姑娘直接住就好。”
贾母对李莞道,“宫裁办事,我一直是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