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这话阿江大笑起来:“我哪儿有福气有这样的女儿。这是福运楼的港城老板。”
“啊?这个小姑娘就是福运楼的港城老板?这也太年轻了吧?”
阿芳笑着说:“她今天借我们灶台请客,我可不好意思让她给你们炒菜。”
岳宁举着炒勺,探出头:“特地炒菜是不会炒的,顺带请大家尝尝味道,还是可以的。我在炒田螺呢。”
原本吃得差不多打算走的客人,现在也不走了,阿芳又给他们上了紫苏辣炒田螺。
粤城的客人吃得“斯哈斯哈”,但还是想吃。
阿江做着肠粉跟大家闲聊:“我下乡前和她爸爸一起在福运楼。下乡回来,没工作,福运楼的老同事知道了,拉了宁宁来,希望宁宁能让我早日回到福运楼,宁宁吃我做的菜,再看看我们夫妻俩都没有工作,她跟我说想不想开了个小店铺,我怕开店不符合规定。她帮我去问了二商局。二商局说让我试试,才开了这么一家店。肉啊!鱼啊!都是有计划拨给的……”
“可她才几岁啊?这么大的本事?”
“十九岁,生日刚过了半个月。”岳宁端着砂锅出来,放到桌上。
砂锅里是正在冒泡的炖鱼,岳宁拿起筷子跟彭厂长他们说:“我考虑慧文姐姐的口味,做了微辣口味的。”
“很好吃,特别好吃。你们这里的菜,鲜是鲜,但是对我们这种吃惯了辣口的人来说,吃一顿两顿还能行,吃久了就想老家的菜了。成天就拿着辣酱,榨菜下饭,也吃不下去啊!”
“理解,特别理解。我家里也常备油泼辣子。我从小在西北长大,咱们西北吃得又酸又辣。我在家也是时不时做一晚浆水面。”岳宁揭开砂锅,“来来来,吃鱼,这鱼里我加了番茄,带着点酸。”
锅里的鱼,鱼身完整,表皮被煎得金黄,西红柿已经炖得软烂,汤汁红亮浓稠,咕嘟咕嘟冒着泡,啤酒裹挟着鱼肉的鲜香、辣椒的辛香与番茄的酸甜,如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众人的嗅觉神经。
大家的筷子伸向这条鱼,彭厂长夹起一块鱼肉,咬了一口,鲜嫩细腻的鱼肉入口即化,一边咀嚼,一边含糊不清地竖起大拇指,“太好吃了,太好吃了!”
吃过麻婆豆腐和辣炒田螺的其他桌客人,光闻到这个味道,就知道有多好吃了。可惜啊,没这个口福了。
岳宁站起来跟大家用抱歉的语气说:“等春交会过了,我抽时间把这几道菜教给江叔,让他给你们做,好不好?我最近实在太忙了。请大家见谅。”
见小姑娘这样客气,有人就说了:“小姑娘……”
他刚出口就被人打断:“人家是老板。”
“同志,叫我‘小岳’,大家都这么叫的。”
“小岳,那我们等着了。”
“好的,好的。”岳宁笑着说,“您走好。”
崔慧文看着岳宁,见她对待这家店的客人,就跟对待自家店里的客人一样,不禁笑了起来。
今天她临出门接到岳宁的电话,请她带两大包港城的糖。
要是别人叫她带这么两大包糖,她一定会觉得那人有病,让自己给她拎两包糖。但是宁宁就不会,好像就那么自然。
就像宁宁帮她出主意,改配方带着崔记走出困境,宁宁对她的那些朋友也一样,她每次回内地,都会背布料、衣服、糖果这些对她来说不值一提的东西回去。她说这些都是内地的朋友让她带的。
这姑娘能被港城上上下下都喜欢是有原因的,在富豪圈,风度涵养一样不缺,混得如鱼得水,在市井里,言语活泼,又能跟人打成一片。
慧仪说,宁宁就是以诚待人。
现在宁宁正在跟他们聊这个豆瓣酱的事,崔慧文嘴里的鱼肉,鲜香带着豆瓣酱的酱香。
这个香气告诉她,这是一个好生意,她说:“行,我抽空去趟你们厂里,好好看看。”
这句话让彭厂长喜出望外……
第236章 何运邦的新婚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员流动日益频繁,有两种调料脱颖而出,成为了新晋国民调料。
其一,是来自粤省的蚝油;其二,是源自川省的豆瓣酱。
炒菜时,若是带酱油的菜品,必少不了一点蚝油提鲜;而做带辣味的菜肴,不少厨师都会选择用豆瓣酱来增添风味。
这豆瓣酱市场前景,确实很好。几个人一起商议之后,两家设想建一家合资厂。由岳宁提供配方给崔记,合资厂则负责生产炒制后的成品酱料。
一顿饭的工夫,合作的基本框架便敲定下来。
岳宁送崔慧文到粤城宾馆后,返回何家。踏入大门,只见董大厨正拿着搪瓷茶杯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