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别提林妹妹旗帜鲜明的表示,要和她们划清界限。
所以,想沾林妹妹这个皇子妃的光,是不成了,还得担心她日后报复回来。
巧的是,宝钗认识了瑞郡王妃——就当时情况来看,瑞郡王的赢面,可比怡郡王大得多呀。
宝玉是个不成器的,宝钗本就知道,但她没料到的是,宝玉成了亲还更不成器了。
宝钗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抓住瑞郡王府,宝钗觉得日后还有可为。
她万万没料到,事情接下来的发展,与她想的完全不一致。看着林黛玉竟然做到了太子妃,宝钗只得苦笑:难道,这就是命吗?
再到后来,宝玉出家、贾母去世、荣国府被收回.......宝钗发现,自己连国公府少奶奶的尊贵,也没有了。
更别提,现如今贾政都成了白身,两房又早已分家,宝钗现在,就是一个普通守寡的妇人。
即便贾兰还有指望,但人家是李纨的儿子,不是自己的儿子,宝钗一直很清楚。
所以,就在宝钗以为自己的人生就只能这样的时候,瑞郡王府,竟然传来这样一条好消息。
对,在宝钗看来,这是一则好消息:依照目前的态势,瑞郡王不反,那他是彻底没有机会的,但若是瑞郡王反了,反倒是还有一线生机。
同时,瑞郡王府选择了自己做中间人传递消息,那么,自己的机会也就来了。
其实为何选薛宝钗作为中间人,瑞郡王府是考虑过的:想要直接联络平安州和其他四王八公残存的力量,那么,王府直接出手太惹眼,而王子腾家,因为是瑞郡王侧妃娘家,也很惹眼。
而现如今的贾家,尤其是贾家二房,朝中没有人做官,看起来已经不行了,但跟这些人家都保持了往来。
再则,内眷交流,不容易引起注意。
而对于宝钗而言,她当然会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若什么都不做,她只会一个内宅守寡妇人,就算将来贾兰出息了做了大官,那她也只是别人的婶娘,别人高兴不过银两方面照顾一二,别的可就别想了。
但若是做了,即便胜出希望不那么大,总比坐以待毙的好。她还年轻,不想就这样过一辈子。她可是看过了李纨是如何度日的,那时候还有国公府呢,都是槁木死灰一般,现如今自己还不如李纨的境况。
所以宝钗在经过仔细考虑后,决定承担起联络人的角色。
宝钗自以为万无一失:这个家里,现如今都是自己说了算,她可不认为这事儿能有任何人能发现。那些个丫头们几乎都不识字,至于李纨,平日里更是猫在自己小院子不出门的。
所以一直到秋猎之前,宝钗都还是充满希望的。尤其是听闻,天子要带着太子和太子妃一起去秋猎,宝钗更是觉得大快人心:等着被一锅端了,那才是皆大欢喜呢。
可是宝钗万万没想到,京城这边的战役没开始就结束了:无论是皇宫还是那些大臣府邸,全都像是有准备一样,更不用提五城兵马司,明明已经随同天子去了秋猎的左戍,也出现在了京城。
更别提京郊大营,瑞王准备的那点儿兵力,压根儿不够看。何况,瑞王的队伍里,本就有着天子安插的暗线。
时间地点军力,全都已经被天子获悉,京郊大营协同五城兵马司,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就解了京城之围。
意识到事情肯定败露,宝钗赶紧联络王熙芸:若是能逃,就得赶紧。
然而,全城戒严,没有人出的去了。
在听说瑞郡王府和几个有关人员的府邸都被重兵围住后,而自己这里并未有任何动静后,宝钗还心存侥幸:只要瑞郡王府乐意高抬贵手,说不定能躲过一劫。
虽然宝钗心知,躲过一劫的希望实在渺茫,可眼下,她真的无计可施了。
随着圣驾回京,不只是宝钗,所有参与进去的人,都知道,清算的时候到了。
其实圣驾还未回京,就已经开始清算了。
矛头首先指向的,就是两江总督王子腾。两江那边,天子早就部署很久,因此拿下王子腾可以说是毫不费力的——他虽然是两江总督,但按察使的人一个都不听他的,他就毫无抵抗的能力。
双管齐下,平安州上下官员一口气被捉拿八个,作为知府的贾琏自然就在其中。
贾琏自然跑不掉,因为木兰围场前锋都统费达,骁骑营副都统孙长胜,都是经由贾琏联络起来的。
所有这些人全都被押解回京,等待彻底清算。
而清算这事一旦起了个头,少有能独善其身的,四王八公虽然在这些年已经逐渐退出政治中心,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更别提多少朝廷新贵,也是有份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