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珍那头的事情彻底把贾赦给吓到了,如今贾珍他们买了一个三进院子,其实已经是很不错了,可跟以前的宁国府,那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院子加起来,还不如宁国府以前的花园大。
贾赦心里没底,连小老婆也看不顺眼,喝酒也提不上劲,思来想去,最终还是赶紧跑来找贾母。
“母亲,二弟这事儿,我瞧着不如去求求怡郡王,我听说怡郡王现如今很受陛下重用,兵部户部都有他管着。”贾赦想着,既然黛玉都是怡郡王妃了,老二又是黛玉的亲舅舅,大家也算是同气连枝了。这点儿忙,怡郡王总该帮一把的。
哪知道贾母当即就把他给否了:“你说的倒是轻巧,那可是科考,不比寻常的事情。”
贾母这会儿后悔的不行,去年李纨生日时候,黛玉就特意提醒过,当时贾母没有太放在心上,而且,黛玉还说早就提醒过元春了。因此这会儿,贾母可拉不下这张脸去求黛玉了。
“这有什么,只要怡郡王肯帮忙,老二就不会被治重罪。”贾赦害怕是,万一牵连,自己身上的爵位可就要保不住了。
“情分用一次就少一次,这事儿你让我先想一想。”贾母叹口气,她素来偏心小儿子,哪里真的不想帮忙呢,可这事儿实在是自己有错。
正在贾母为难呢,却没想到,黛玉那边主动来人了。
紫鹃身后跟了两个小丫头,进来跟贾母请安,看着紫鹃一身蜜腊黄折枝牡丹圆领褙子配着粉霞锦绶藕丝缎裙,出落得亭亭玉立的进来,贾母一时晃神——这丫头跟以前,变化可真大。以往在家里,紫鹃在一众大丫头,还真的不大显。
如今这气度,到底是王府养人啊。
紫鹃恭恭敬敬行礼后,向贾母直言道:“是我们王妃让奴婢来跟老太太说一声,眼看就是月初一,老太太是能进宫的。娘娘那儿,老太太该去通个气,如今二老爷的事儿,娘娘若能主动在陛下面前开个口,就好办。”
贾母还没想明白怎么个好办,紫鹃就又说了:“浙江是葛大人老家,娘娘只需要抓住这一点,就行了。”
贾母顿时明白过来——黛玉当初就说了,是四皇子安排贾政去的那儿做学政,原来人家本来就设好了套子。
元春只要将这一点说出来,那么皇帝就会将事情与理郡王夫妇甚至是葛家身上想,贾政是犯了错,可架不住那本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啊。
天子都是疑心病最重的人。
指出这一点,不怕天子不往葛家身上想。
皇帝不满意贾政,那更加不满意的,当然是葛家,还有理郡王夫妇。
贾母当即就笑了:“还是你们王妃聪明,我真是老糊涂了。今儿你好不容易来一趟,可要回家看看你父母?”
贾母想着,紫鹃父母还在荣国府,就不怕紫鹃不帮着荣国府。
紫鹃心下觉得好笑——王妃之所以愿意这会儿帮忙,固然因为贾政这人虽然迂腐,但本姓不坏,而且,帮了贾府一把,还能顺道在天子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葛家这般势大,天子怎么会满意呢?
一举两得,王妃原话就是这么说的。
而且,听贾母这话,紫鹃还看出来一点儿门道:老太太果然老了,自己父母虽然还在荣国府,但姑娘已经通过三姑娘,帮自己父母都脱了奴籍的事儿,只怕老太太压根儿不知道。
不过紫鹃自然也不会主动告知贾母,见贾母要表现一下对自己的关心,紫鹃也很配合:“王妃正是这么说呢,让奴婢先来向老太太禀告正事儿,还让奴婢给三姑娘和四姑娘送东西去。”
贾母见黛玉对探春惜春都很好,越发满意。荣国府没有顶用的男子,但探春和惜春要是许了不错的人家,只要姻亲们都很好,荣国府一时半会就不会倒下。
贾母得了黛玉点拨,果然第三日——初一是各家家着进宫的日子,贾母赶紧准备了一番,早早进宫给元春请安。
元春这儿这两天日子可不好过了,想着父亲出事儿,元春先去求吴贵妃,但吴贵妃也没什么办法,元春也想过能不能求求黛玉,可黛玉这两日都没进宫,她就是想见也见不到。
这会儿见了贾母,元春先落下泪来,贾母顿时就不大高兴,不过也没表现出来,而是赶紧将黛玉的话转告了元春。
“还是林妹妹有远见。”元春听后呆了呆,反应过来,不由得叹了口气。
贾母趁机就赶紧告诫元春:“娘娘,您别嫌老身说话糙了些,但您一人在深宫里头,什么消息都不灵通,我们府上在朝堂上又无人,怡郡王妃就不同,她在王府,又有王爷这个靠山,朝廷的事儿比你我了解的更多。就比如上次赖家出事,要不是怡郡王妃提前告诉了我们,只怕家里就跟着要出大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