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汴京市井日常(92)

作者:东边小耳朵 阅读记录

里头是酸菜馅,腌得脆爽可口,酸菜蒸开的汁水和暄乎的白面皮融在一块,最外层的皮透出酸菜汁的黄褐色,又酸又甜,勾得人忍不住大口咬大口咽。

手还发烫,不得不把酸豏两手抛来抛去,眨眼的功夫,就全到肚子里了,回味无穷。

待到把一片糍糕和一个酸豏吃完,肚子约莫填了七八分饱,也就能慢悠悠品尝最后一道煎肝脏了。

就是很简单的煎肝脏。

是鸡鸭的肝脏,放到加了姜的滚水里烫了一遍,再切片用猪油煎到外层金黄皮脆,然后均匀地撒上几颗盐,任其被烫化。

吃的时候,偶尔会吃到一两颗盐粒,恰好和肝佐味,最难得的是,吃起来没有炒肝会有的颗粒感,内里绵密细腻,如同磨成霜雪般细腻的冰。

已经到了最后一盘,身上又因为喝了盐豉汤而热腾腾,几人吃的自然慢了起来,偶尔还会闲聊几句。

她们也就多了余力去扫视周围的情形。

许多都是如她们这样来瓦子玩的,玩累了来填肚子,有滚烫热乎的盐豉汤,也不怕汴河边的冷风,一家人都其乐融融。

但更多的是值班巡逻的公人,他们连说笑声都比旁人要大。

其中,也有出门匆忙,忘了带东西,家里人赶忙来送的。

“大伯父,伯娘说您落了这个。”一道似乎有些熟悉的清冷少年音响起。

与他对话的是一个国字脸的中年男人,看着便很正气,心中藏着坏的人,看到他恐怕会心里发虚。

中年男人收了东西,拍了拍少年的肩,“辛苦你跑这一趟了。”

“尊长有所嘱,即当行之,此乃是侄子分内之事,不敢说辛苦。”清冷少年答道。

这一番对话,引得元娘侧目,她总觉得那文绉绉的口吻有些熟悉。

旁边的公人们都哈哈笑着夸,“你这侄子,行事稳妥,听闻在学塾里很受先生喜爱,来日定然有出息,你不如把这个侄子过继到膝下。”

哦,过继?

听着似乎另有隐情,出于人的天性,不管是元娘也好,万贯也罢,乃至是王婆婆,都悄然竖起了耳朵。

哪知那个中年男人情绪稳定,并不被影响,只平和的说他这侄儿是弟弟弟媳的心头肉,不敢剜。

没得听了,多少叫人沮丧。

那个清冷少年作揖告别后,转身欲走,恰好和元娘一家人正面相视。

原来面上淡淡,看着寡言清冷的少年,眼睛竟是一亮。他径直走到陈括苍面前,拱手一礼,陈括苍也站了起来,还礼。

他们俩太过正式,莫名有种在学宫里研学论道的氛围。

元娘忽而有了种不好的预感。

果然……

下一刻,只听原本寡言清冷的少年言语激动,甚至带了几分热切,“上回,老师提问诸位弟子,括苍贤弟你答说,按户轮流服差役,未必合宜,理应由官府雇人……”

陈括苍面上流露出的是与平时所见更为冷静的神情,甚至隐隐透出睿智。

……

两人说的有来有往,旁人大多听个热闹,王婆婆倒是神色渐渐认真,若有所思地看了眼陈括苍。

元娘并不能完全听懂领会,她怔怔盯着弟弟。

原来,她弟弟还有这样的一面。

很陌生,却又很难不为之骄傲。

他们俩谈论时的神情,元娘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就是……让人忍不住目光追随,心生羡慕,好似身上披了层霞光。

她也想成为这样的人,能侃侃而谈,意气风发。

还好,阿奶肯教她读书习字,承儿姐姐说,她亦是很聪明的,只是开蒙晚了些,多学些时日便能追赶上,到时候也是个女秀才了。

元娘连煎肝脏都不夹了,自己发怔思考。

直到陈括苍和清冷少年讨论完,她才回神。

少年正对着王婆婆告罪,说自己方才失礼了,王婆婆却不以为意,反而与他交谈起来,细细问了名姓。

“晚生姓俞名明德。”

“家住水柜街,小姑母与您家正好相邻。”

“是,小姑母所嫁人家姓窦。”

“家中有一染店。”

……

王婆婆越是问,眼里的光越是亮,眼角眉梢尽是欣赏,显见是对这个少年郎颇为喜爱。

最后,还是岑娘子出声提醒,王婆婆才忽而一惊,自己今日问得多了些,俞明德才得以脱身。

直到对方走远,王婆婆才收回目光,言语不乏赞赏,“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说话时条理清晰,是个好孩子。”

那厢,俞家大伯一行人早已走了,王婆婆才用着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道了句,“水柜街俞家染店,家底殷实,倒是可以一看。”

元娘没听清王婆婆后面说的那句话,追问道:“阿奶,你刚刚说什么。”

上一篇: 贵妃娘娘荣宠不衰 下一篇: 逃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