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汴京市井日常(107)

作者:东边小耳朵 阅读记录

两家的关系就这么认下了。

:=

窦家阿嫂还玩笑道:“可惜我的珠姐儿不是个哥儿,否则,若再大几岁,何必如此麻烦,我们两家直接结个亲家便是了,也是一样的亲近。”

提起结亲,窦二娘的神情不免微黯。

一旁看热闹的惠娘子连忙找补,“可别,你如今提这个,不是差辈了吗?哪有侄儿娶姑母的?”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笑。

倒是扫清了些悲伤低迷的气氛。

窦家阿嫂跟着寻热闹,拉住侄儿,言语诙谐道:“你还真别说,元娘与我家互相道了通家之好,认了哥哥姐姐,还白捡了个比她岁数要大的便宜侄儿呢。

“论起来,我这侄儿,也得喊她一声姑姑。

“明德,你羞不羞得喊啊?”

也是奇了,人稍稍上点岁数,就爱捉弄小辈,偶尔言行无忌了点,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只觉得是玩笑。

俞明德性子清冷寡言,在众人的笑声中,他白皙俊秀的脸上浮起薄红,但仍强自做出镇定的神情,尽量面无表情的行了一礼,喊道:“小姑姑。”

他以为只要行事大方,就能避免被笑,哪知道元娘也喊了他一声大侄子以后,屋里人都笑得乐不可支,净是笑声,连愁眉惨淡的窦二娘眼里都不免浮起笑意。

三及第巷屋舍纵横,各家院子有如大大小小的青色口字,紧紧挨在一块,错综复杂下形成了张大网。

窦家难得的笑声,惊起枝丫上的鸟雀,向更高处飞去,连带那浓浓哀愁,似乎也被冲淡了些。

在谢过元娘一家后,窦家人给徐家也送去重礼,却不是银钱,而是窦老员外家珍传的古籍抄录,以及一支几十年的老山参,这些在外头并不好买,说是厚礼绝不为过。

而巷子里的其他人家,窦老员外带着女儿挨家挨户上门拜访,各送了一宛麦粉和两斤肉,也算是谢过邻里相助之情,更是为夜里惊扰了他们而致歉。

也就几日的功夫,有窦家阿嫂的娘家人在,彻底和离后,事情算是告一段落。

而王婆婆油饼店悄然开张。

说是悄然,实在客气,其实还是十分热闹的。

开张的日子和时辰都是有讲究的,王婆婆请人卜算过,选在了午时,只是简单燃了竹筒,噼里啪啦几声过去后,铺面门户大开,便算是成了。

她没做更多的事。

但是,自有人来捧场。

窦家人毫无疑问自是最早到的,他们先是送上贺礼,然后挑选了靠近院子那道门的桌子,那而光线不好,略暗些又不起眼,正常客人都不爱选。

张罗了那么久,王婆婆油饼店自是修一新的。

铺面本身就不大,长约二十一步,宽约十六步,好在方方正正,没什么犄角旮旯的奇怪形状。

为了使得事业开阔,除了原来左右两侧墙的窗子外,正对着街道的墙面被王婆婆让人各砸了一半,人站起来时,上半身是能对着街面的方向的。

也不必怕下雨吹风,因为外头搭了棚子延伸出去,使得里头既明亮,又通风。

等到晚间锁门的时候,被砸掉的上半面墙会用一块块宽约四五存的长木板重新阖上落锁。

里头摆着八张桌子,靠巷口的那边墙还砌了灶,可以用来蒸东西。

因为铺面不大,不免捉襟见肘,原本王婆婆还在担忧是不是家里的灶也要拿出来用,陈括苍却说砌的灶可以用来蒸东西,而墙外头靠街面那,可以直接支一口锅,白日油炸东西,香味散出去也能揽客。

王婆婆觉得这主意好,就应允了。

铺面大门外头,还插着一个旗子,写着王婆婆油饼店六个字。

总之,店里拾掇得像模像样。

除了些街坊邻居的散客,不过半个时辰,店里来了位最大的主顾——孙令耀。

他一到,就和陈括苍说要帮着招揽生意。

然后……

“今儿小爷高兴,凡是和我同室用食的,都可来捡!”

捡什么?

一整地的珍珠。

孙令耀高兴,买下了整个珠摊,随意撒的。

第36章

“哈哈哈哈,诸君不必哄抢,人皆有份,人皆有份!”孙令耀坐在长板凳上,夹着一块酒腌虾,悠闲地欣赏其他人的抢夺时乱糟糟的丑态。

别人哪肯听他的,都忙着捡地上的珠子,这可都是钱财。

但别看孙令耀是笑哈哈的说着,下一刻,跟随在左右的壮仆背手挡在跟前,胸肌膨胀到身前短褐都遮掩不住,露出形状,若是有人不长眼去用拳击打,会发觉如铁般坚硬。

道理或许不能让人懂得礼义廉耻,但武力一定可以。

这么壮硕的下人,足有两排,他们立于左右,目不下移,只往前走,也不言语,就迫使哄抢捡珠子的人,不得不颤颤巍巍坐回桌子。

上一篇: 贵妃娘娘荣宠不衰 下一篇: 逃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