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确认死者身份是个重大突破。一个“死”过一次的人,又被谋杀,这案子愈发扑朔迷离。莫振邦看时间不早,只让住在附近的下属回警局梳理线索,实在抽不开身的,可以明天早上再来。要是让A组的人知道,肯定又要眼红——加班居然还能自愿选择。
“萍姨,我回一趟警署,你先带放放上楼。”
要说住得近,没人比祝晴家离警署更近了。她停好车,把放放交给萍姨,转身就要回警署加班。
路灯下,盛放小朋友站在原地,小嘴瘪成一道向下的弧线,委屈巴巴的。
昨晚已经和晴仔分别一整夜,他满心期待着今晚的“重逢”,谁知道又要落空。
祝晴转身时,看见的就是这样一幕——
她的小舅舅孤零零立在路灯下,小小的影子被拉长,依依不舍地望着她,实在让人心疼。
“晴仔好久没有给我讲故事了。”盛放小朋友失落地说。
“昨天你大姐没给你讲吗?”
“我给她讲还差不多。”放放嘀咕着。
说话间,祝晴已经走回他面前。
往常,放放总会努力仰起小脸看她,仰到脖子发酸也不肯低头。可今天,他垂着小脑袋,连肩膀都垮下来,蔫蔫儿的。
他以为又要和晴仔说再见了。
可忽然之间,一双温暖的手将他整个搂进怀里。
祝晴蹲下身,把他抱得紧紧的,还揉了揉他的小脑袋:“好乖。”
就像维港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烟花,放放皱成一团的小脸瞬间亮了起来。
他是最好哄的小朋友,晴仔的一个拥抱,就能让他忘记所有委屈。
崽崽不再沮丧,也不闹,小脚丫踢着轻快的、蹦蹦跳跳的步伐,催着萍姨回家。
“晴仔要去加班。”放放举起小拳头,眼睛亮晶晶的,“抓坏蛋!”
……
夜晚的重案组会议室里,只有零星几个人。
梁奇凯、曾咏珊和豪仔是提前到的,桌上摆满一堆旧杂志,白板上的消息也不再少得可怜。
整整一排杂志,同一个日期,同样的头版。“殉情”两个血红大字贯穿着版面,导演周永胜的侧脸与女主演顾旎曼的泪眼被粗暴地拼贴在一起。尤其是那个“情”字,紧挨着女方湿漉漉的眼睛,眸光纯粹哀伤。
“当年所有杂志都在抢这个头条。”
“一九八五年,香江知名导演周永胜和女演员顾旎曼在私人游艇上殉情。”曾咏珊念着文章内容,“服毒、留下遗书,连遗书的内容都拍到了。”
那些年的狗仔,比现在更狠。棺材照、遗书内容和灵堂全景一个不落。
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弄来的遗书原件照片,极其清晰。
两封遗书上,周永胜与顾旎曼的亲笔字重叠着——
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清纯女星顾旎曼,十八岁。”梁奇凯在白板上标上数字,“导演周永胜,当年三十四岁。算来十年后的现在,死者该是四十四岁了。”
“那是电影杀青后的第三天。”他继续道,“整个剧组都说,导演和女主演入戏太深,沉溺在电影情境里,才会选择一起赴死。”
祝晴从杂志里抬起头:“那是部怎样的电影?”
“《月蚀》,看这行小字就是主题——‘无法被照亮的部分’。”曾咏珊将电影海报放在桌上,“悲情的文艺片,讲述禁忌之恋,电影上映后轰动全港,斩获国内外多项大奖。都说导演把最美的镜头给了她,这不仅仅是电影,更是艺术。”
海报上是顾旎曼的剪影。
少女莹白的背,身姿曼妙得令人心颤,却不会让人产生任何邪念。
这一次,曾咏珊并没有被媒体渲染的“真爱”所打动。
相反,她眉心轻蹙,为逝去的生命而惋惜遗憾。
“去世时刚过十八岁生日……也就是说,和周永胜在一起的时候,她甚至还没有成年。”
“她能懂什么?一个天赋绝佳的女演员,所谓为艺术献身,最终献出鲜活宝贵的生命。”
“那些所谓的国际奖项……不知道是源于电影本身,还是导演与女星殉情的噱头。”
周永胜与顾旎曼的殉情案作为非自然死亡案件,当年警方保留了完整卷宗。只是如今,案卷存放在档案管理中心,向总区申请调阅令的程序极其繁琐,一晚上时间肯定是搞不定的。
此刻,他们便先通过记忆以及杂志上的报道,试图拼凑当年真相。
杂志内页刊登着当年的搜救新闻。
“两人服毒后留下遗书,跳海自杀。”
“只找到女演员的尸体,还有导演的手表和遗书。当时海上搜救能力有限,即便没有找到周永胜的尸体,也倾向于认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