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为了这虚无缥缈不一定能有的成交,他们还得注册店铺,还得找人运维,找人挂宣传海报,这些都是前期必要的成本啊,这些成本他们要到猴年马月才能回本呢?
还不如不入驻。
反正人都是要死的,他们不缺生意。
但是苟董就是喜欢这种需要强扭的瓜。
他就喜欢用钱砸这些强扭的瓜!
你不想入驻是吗?
我给你入驻费!你来不来?
你觉得写这些商品介绍和做宣传海报什么的很麻烦是吗?
我掏钱来给你做!找最好的团队给你设计!你来不来?
你觉得找人运维特别是当客服特别费人工是吗?
我掏钱!我专门找人当所有店铺的后台,你们相当于是我的供货商,这个商品能不能成交我找人去谈,成功了我再让客服联系你们发货!
这一笔钱又一笔钱的给出去,《寄了么》这个游戏总算是从他人的葬礼到自己的葬礼全流程全环节的做完了。
“本来我以为这游戏应该是没办法过审的——我们当初不是都觉得这种题材没办法过审嘛?”
嗯,结果么大家都知道,反正就是过审了。
于是苟大头就开始祈祷,希望这个游戏就算过审了上架了,也没有人愿意购买下载。
《寄了么》这个游戏在国内的定价是六块钱,国外的定价是两美元。本身按照苟大头的意思是不想要收费的,但后来转念一想,他又怕如果是免费游戏会有很多人冲着反正游戏也是免费的就来玩,玩着玩着就进了游戏商城……
所以最终决定定一个价格,但同时这个价格又不能太高(太高怕回本了),于是权衡之下,定了个只要下载数量不超过两个小目标就绝对不会回本的价格数字。
“一开始游戏上架的时候也确实是按照我预期的来的……毕竟《寄了么》这个游戏名字,是个华国人都不会想要付费下载来玩的!”
《寄了么》,这名字当初敲定的时候,苟大头和秦贝作为两个游戏迷,一致认为以他们多年的游戏经验,叫这个名字的游戏肯定没人下载没人玩。
你知道这年头的现代年轻人对名字有多挑剔嘛?
就好比网络小说,一本叫《星空》,一本叫《看流星雨那天我重生回到了十四岁那年备战中考》,你觉得这两本书同样放在晋江网站上,哪本书的点击率更高一点?
网络小说是这样,游戏当然也是这样。漂亮国人做的种田游戏翻译成华文还得叫XX物语吸引流量呢!
“但是!”
“但是谁能想到!”
“这游戏到了国外居然有个外国名字!”
《寄了么》是没人想要下载,但换成《After die》这种酷酷的名字,叛逆的外国玩家、特别是那些本身就是奔着猎奇来的网红游戏主播,那可不就跟闻着味道的苍蝇一样飞过来了么!
这一下载,一玩,直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第195章 亏钱的第一百九十五天
苟大头安排的全球葬礼巡回观赏活动实际上对于这些游戏创作人来说并不是真的浪费时间。
或者说, 一开始,游戏部的这些人跟着苟董出门的时候,真的是以为自己是“陪太子读书”来的, 但等到他们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特别的、又充满着仪式感的葬礼的时候,那种“就当我是来带薪旅游”的感觉就愈发淡薄,“苟董不愧是苟董果然有点东西”的想法就愈发明显。
就像之前《这歌听上去很实用》某一期节目探讨葬礼歌曲时候所反映出来的观念一样, 葬礼, 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对死者的交代, 更多的是生者们对死者的告别, 是生者的一种慰藉。
这种慰藉在不同的文化里出现的含义是不同的,生者对于死者、或者说往生轮回者的期待也是不一样的,正是因为这种不一样, 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国家,在丧葬这件事情上的做法不一样。
但与此同时,葬礼上的情感又是一样的——不舍, 难过,祝福。
这些情感的表达与不同葬礼仪式理念的表达,全都被游戏的主创团队融进了游戏里玩家需要经历的每一个关卡。
在之前的创作会议上, 秦贝和苟大头给了游戏非常简单的关卡设置:一个关卡教会玩家一个操作按钮。当时的目的其实很简单, 单纯就是想要让这个游戏变得无聊——
你要知道大部分的游戏, 特别是手游, 尤其是热门手游,都是上来就给你哐哐先整好几个功能, 搞个新手关卡一次性教会,然后就让你好好体验游戏各个技能的快乐,一直到可能你疲惫了才在后面只是到了某个关卡给你开放一下公会啊、竞技场啊之类的, 增加一下游戏的刺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