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种热情的态度,让更多同样也有一堆话想要说、一堆情绪想要表达的有同样需求的网友也跟着发起了帖。
有的人在絮絮叨叨自己的遗产分配;
有的人在录未来给自己的每一个朋友和家人的留言;
有的人在深夜里发着哭泣的语音,诉说着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对身边一个个病床病友离去的难受;
有的人在把论坛当作日记,记录自己未来每一天的生活……
而随着狗屁倒灶大量会员的涌入,杂志部选择了把这些重要的帖子转移到了【生命专区】,单开一个专区给有需要的人们。
但他们依旧在担心——
这些来自会员的嘱托,他们最后真的做的到吗?
你能保证猫奶奶真的出事的时候,他们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通知家属吗?
你能保证猫奶奶不是不小心忘记了发视频,而是真的出事了吗?
很多事情可能看起来很简单,当你真的要做的时候,就会发现什么都很难。
于是杂志部就把自己的这种郁闷和在同一楼层的游戏部讲了。
而游戏部的程序员们,在听到之后觉得,其实这件事情,如果做一个APP的话,仿佛就能做到。
“死了么APP,就是从满足这一需求的角度考虑开发的,虽然我们考虑到普及率,打算将它设计得更有娱乐性一点,但它确实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这款APP人的将来,或者说,为了身后事。”
在讲述完自己想要设计这款APP的初衷之后,她开始讲述这款APP的具体操作方式和其中的娱乐性。
“这款APP既然连名字都已经叫的非常不吉利,叫死了么,那当然吸引的是不畏惧死亡、或者确有一定想法的使用者,我们称之为,玩家,因为人生也许对于大家来讲,就是一场游戏。”
这样的命名理所当然的会损失很多玩家,但这样的命名也会让下载了这个APP的人不会失望。这叫从一开始就筛选用户。
看看人家游戏部部长的这个格局!这个思维高度!
光这一句话秦贝就觉得这个项目可以做——一个名字直接筛选掉了十分之九的玩家!
谁会愿意自己的手机里有这么一个名字不吉利的APP呢?
在死了么APP里,玩家实际上在做的,其实是在教学引导下,自己设计自己的葬礼,规划自己死后的事情。
你下载了APP之后,进入页面,看到的第一个画面是让你输入自己的名字,然后等提交之后,上面第一行字就是XXX(你自己输入的名字)把自己的身后事委托给了你,TA最要好的朋友,作为TA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托付身后事的人,你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任务一,选葬礼的音乐。
任务二,提交邀请参加葬礼的嘉宾名单。
任务三,作为发言人,写一下你到时候在葬礼上要和其他同样来参加葬礼的XXX的亲友说的话。
任务四,规划葬礼仪式流程……
第169章 亏钱的第一百六十九天
游戏部的这个提案一出来, 就引起了在场所有部门成员的热烈讨论,现场直接进行了一次可行性论证。
先是对这样一个APP到底有没有必要存在进行了讨论——真的有这个必要吗?这种APP如果出现真的不会被别人认为是在鼓励大家去死吗?这名字虽然很吸睛但是也很容易产生歧义吧?万一被别人认为有什么恶意引导呢?而且你这样搞受众面也太小了,没有盈利点啊!
然后是对这个APP能不能过审这件事情进行了二次讨论——把葬礼当成自己的一个游戏, 那当然本身这个主题没什么问题,但搞这样一个APP有关部门真的不会盯着你吗?这APP看着居心叵测啊?
最后是对这个APP的运行方式进行了质疑——一上来就让人折腾自己的葬礼会不会冲击力大了一点?对于华国的很多人来讲,这件事还是很忌讳的, 不得搞点别的什么让人接受和适应一下?
考虑到以上种种, 游戏部在一边宣布自己的提案的同时, 一边也在修改自己的提案。
最终, 整个APP还是决定向现实低头,把一切做得更加游戏一点,把之前他们的主要目的隐藏起来:
死了么APP的设定很简单, 其实就是以一个游戏的概念, 去准备一场葬礼。
游戏的内容和大部分经营类游戏差不多,只不过人家的游戏是养成大明星、经营一个牧场、开一家茶餐厅,而这个游戏的内容是搞葬礼。
在游戏部的设想里, 这个游戏对于大部分玩家来讲就是个普通游戏,和玩别的游戏一样,也要游戏签到, 也有游戏商城, 也有剧情关卡。
玩家的身份就是游戏里NPC的朋友, 然后剧情里, 你的朋友逐一过世,玩家的任务就是一点一点给TA们张罗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