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尚书相信,整个礼部,都会与他同进退。
然而,等了一个月,礼部尚书发现,没人来请自己回去,他的位置也已经被新人顶上了,就连自己从前培养的乡党也一起被扫地出门,离开了礼部的关键位置。
此刻,他想后悔也已经晚了。
因为愿意给太后办事的人,可真的不少。
从前,官员们给先帝办事是不好办的。
因为先帝让你办事,是不负责的,所以下面办事的个人能力极为重要。
你又要打点好各方的关系,又要平衡好各方的利益,还要想办法搞来银子把事情给办了。
最后,干成了功劳是皇帝的,没干成,那罪过全是你的。官员们才会互相推脱,一件事情踢来踢去。
所以能在先帝手下做成事情的,那都不是一般人。
但太后的风格,跟先帝截然相反
太后做事风风火火、干脆果断,只要决定了,马上要就办,不允许推脱和拖延。
但只要你肯做事,要钱就给钱,要人就给人,要兵就给兵。
办事的过程里,要是出了问题,太后那是极护短的,只要不是十恶不赦的罪过,她都能给你摆平了。
事情办好了,功劳给你,升官发财是少不了的,还能落下好名声。
于是乎,太后就这么连削带打的,把前朝那些不服她的官员给清理了一遍。
剩下的,别管心里怎么想,表面上,也都是对太后恭恭敬敬的,轻易不敢说自己不干了。
只是,咱们太后还是太能干了。
恩科的事情刚定下,还在筹备之中,太后又要办第二件大事。
第437章 (番外)太后的日常2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太后临朝后办的第二件大事,就是要操心大齐百姓的碗饭。
太后的想法相当的朴素,她不在乎什么千古流芳,也不在乎她这一朝能出什么能臣,出什么了不得功绩。
她就要她的百姓都吃饱饭。
子民子民,当妈的就没有让孩子饿肚子的道理。
所以,香君要搞清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什么大齐的百姓如今会吃不饱饭,为什么每年那么多人要鬻儿卖女?
户部的官员愁的要命。
他们自然是知道百姓为什么吃不饱饭的,但是有的话能说么?
但太后娘娘就是这个性子,问了你就要答,答不出来,你就要滚。
不想滚,那顾大人自有百般手段,让你滚。
户部的官员只能硬着头皮给太后娘娘解释。
大齐实行的是推行屯田制,实际上是鼓励垦荒种地的,大齐刚刚建朝的时候,北方农户人均可得三十到五十亩地,南方因为人稠地狭,所以人均约为十到二十亩。
香君是了解民间吃饭的事儿的,疑惑道:“那也不少了,照说,人均四到五亩地,便可以维持温饱,不会挨饿了才是,这远远超过了啊。”
户部官员只能低头回答:“那都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
香君深吸一口气,“说话便一次说完,别给哀家在这里扭扭捏捏的,实在讨厌,你就说,地都去哪里了!”
户部官员自然是解释不明白,又是给香君扯历史,又是扯天灾,总之就是,这种情况,实在是无法避免,历朝历代都是这个样子的。
香君出师不利,心里实在是烦这群滚刀肉。
但是这回香君想要再找给自己办这件事的官员,却不像之前恩科的事情那么容易,这一回,无论她怎么利诱,大家却都不愿意替香君办这件事。
顾亭雪见娘娘气得嘴巴里面都生疮了,饭都吃不下,实在是心疼,便提议说:“不如,我去给娘娘找些下面真正办事的人,娘娘问问他们,兴许有些启发。”
“真正办事的是什么人?”
“比如说,税课司的吏员。”
税课司正式官员也不过是从九品的芝麻官,小吏则是不入流。
但这些人虽然没有品级,却在是地方实际管理税收工作的人,包括登记税户、核对账目、催缴税款等等。
这些人,怕是最明白朝廷真实的情况。
不过半个月,太极殿的西暖阁里就出现了顾亭雪找来的一位税吏。
香君看到这人,难得的露出了些惊讶的神情。
倒不是因为这人瘦骨嶙峋,而是因为哪有人见太后,穿得这么寒酸的?
不仅衣服上有补丁,就连脚上穿的也是一双草鞋。
但饶是如此落魄,看到尊贵的太后,这人却也极为淡定平静,没有丝毫的慌张,倒是让香君有些欣赏他了。
这人叫做李大仓,是顾亭雪从好不容易才找出来的“人才”。
李大仓父亲是个秀才,他却对读书没兴趣,也没有参加科举,但因为精通算学,所以做了税课司的一个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