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钳工[六零](336)

作者:渝跃鸢飞 阅读记录

林村长等人簇拥着林巧枝坐到主桌,拉她坐下,林巧枝也不弄那些推搡的调调,大大方方地就坐下了,她镇定又平静,气势很强,坐在主桌上,又是唯一一个女孩子,让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被她牵动。

那是主桌啊!

林巧枝坐在那里,神色自若,谁和她去打招呼,她都只是轻轻和人碰一下杯子,那杯子里装的甚至还是水。

敬酒的和坐主桌长辈都表现得很客气,仿佛这十分正常,没有哪里欠妥。

菜码还没上,桌上只有一点下酒的小菜。

村长等人原本是想借着一起吃饭,打听打听林巧枝现在的能耐,比如说报纸照片上曾经出现的给她颁奖的什么市里的干部之类的,还有给那么多人上课说是交流会之类的。

但是现在全都没什么心思了。

打听那些还不是为了家里的小辈?他们都老了,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可孩子还是有希望的。

只是现在,林巧枝提出的东西,就直接绕过了那一大圈,一杆子打到终点了。

尽管有一点点偏差,和他们想的不太一样,但起码也有不是?

于是只简单聊了一下那些,打听两句,就耐不住性子,进入了正题,“巧枝,你是不清楚,咱们那个耕读学校都是几年前的事了。”

当初响应国家号召,全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都修建了耕读学校。

所谓耕读学校,就是上半天学,然后半天回家耕作劳动。

稍微富裕一点的生产大队,都响应号召修过。

也是培养过不少小学毕业生,只是后来因为七十年代这场时代巨浪打来,就荒废了。

现在风头过去了,也没有人再提复课的事。

生产大队要是有能扛事的干部,不忍心看小孩子当睁眼瞎,还会组织一下。

没有的话,那就只能听天命了。

于是这一代人,很多就这样,断送了往后几十年往上上进的希望。

尤其是能改变命运的,高考。

一个小孩在五六岁到十五六岁这段年龄,如果没有读书,基本是个文盲,那这辈子再继续学习的机会就十分渺茫了。

林巧枝其实预料到了学校的荒废事,不仅如此,梦里很多下乡当知青的漂亮姑娘,都给出了不错的示范,“没了也没关系,刚好可以请知青当老师。这两门课,一门需要来自大城市的女生教,一门最好是理科好、或者数学好的人当老师。”

众人一愣。

他们的注意力都在最后的结果上,那些好处上,倒是一时间没有人去考虑是两门什么课?

“什么课,一定要女老师教?还得是大城市来的。”十三叔爷问道。

林巧枝笑了笑:“思想教育课,响应主席号召的解放妇女的思想,比如,妇女能顶半边天。”

就是那个厚厚的一本,她从小记录的、孟主任给她传递的那些思想,如今,她也要传递出去,给更多的人了。

毕竟也是有备而来,她和珍珠两人准备了几个晚上,把不合适农村的删减掉,比如“妇女不是生育机器,妇女不是家务员。”这样的话,如果直接在思想封建的农村传播,可想而知会掀起怎样的轩然大波。

会迎来多少打骂和争吵。

太激进了,反而会起反效果。

她们筛选这本教材的第一原则是“安全”,最好要和思想手册挂钩,第二原则是“温水煮青蛙”,学习“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让有些东西,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影响学习的人。

可以想到,如果一个女孩,天天读这些,天天背这些,主动去了解这里面报纸上,如《田桂英》《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样一个又一个女性的事迹,她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听到这么一门课,主桌上的长辈们也不知道该是什么反应。

一边觉得庆幸,这简单,使劲读一读背一背肯定能上九十分;一边又觉得有点尴尬,解放妇女的思想,怎么搞得他们好像压迫妇女一样。

只是哈哈哈的笑两下,“那也没必要非是女知青嘛,咱们村认识字的,不都能教?”

林巧枝摇头:“不一样。”

思想这个东西,传播必须要有信仰,信念越强,传播思想越好。

如果让一个不屑的人来教,用好笑的语气念“妇女能顶半边天,敢叫山河换新颜”,用阴阳怪气的语气念“妇女不是家务员?”

很难想最终会是什么效果,是哄笑一片?还是羞臊难堪?是气愤反抗,还是共同沉沦?

思想未定型的小孩子,最容易受到老师和集体的影响了。

但毕竟还是个工作岗位,村里还是想争取一下,“咱们村的女知青也没有几个,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还是咱们自己村人知根知底,能有什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