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戒指突然微微发烫,玉简中传来赵参将的消息:边疆流民安置妥当,新垦农田已初见成效。苏迁迁唇角扬起笑意,转身往椒房殿走去。前方,是后宫的祥和,亦是天下的安宁,而这一切,都将在她的守护下,愈发美好。
第220章 仁政
金风送爽,宣德殿内飘着新磨的墨香。苏迁迁轻叩白玉螭纹案几,十二扇鎏金屏风上的丹凤图腾在晨光中流转,将下方分列而立的三司官员身影染成琥珀色。监察司司长捧着弹劾卷宗,度支司主簿攥着赋税新政文书,工务司参事展开的水利图卷铺满半幅地砖,朝堂秩序井然的景象,与昔日天机阁之乱时的腥风血雨恍如隔世。
“本月监察司共查处贪腐案十七起,包括青州知府私吞赈粮、陇右守备克扣军饷。”司长展开泛黄的案卷,每一页都夹着按满红手印的百姓诉状,“依三司新规,涉案官员已革职下狱,赃款尽数充作地方学堂修缮费用。”
苏迁迁指尖划过空间戒指,取出前日暗卫从民间收集的歌谣竹简。“‘三司明镜照乾坤,贪吏无处遁’,”她轻声念出竹片上的词句,望向殿角瑟瑟发抖的御史,“看来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曾带头反对三司的王御史面如死灰,前日他侄子强抢民女的案子,正是被监察司铁面无私查办。
度支司主簿适时上前,锦缎文书上的朱砂批注艳若红梅:“变卖奸贼田产所得白银三百万两,已按计划分发。其中八十万两用于开通漕运新航道,五十万两赈济西南旱灾,余下银两用在……”他突然压低声音,“资助女子学堂扩建。”
殿外忽有孩童嬉笑传来。苏迁迁抬眼望去,便见周婉带着女学的孩子们立于丹墀之下,女童们手中举着新学的算盘,噼里啪啦的声响清脆如珠落玉盘。自岭南女学声名远扬后,各地纷纷效仿,如今京城内外已有三十六座女子书院。
“工务司禀报!”参事展开巨大的舆图,黄河流域被红色线条密密覆盖,“郑州段河堤加固工程提前竣工,新修的水车灌溉法已推广至十三个州府。秋收时节,稻米产量预计比去年增产两成!”他话音未落,陈明匆匆入殿,手中捧着边塞急报。
“启禀娘娘,漠北传来战报。”陈明展开羊皮卷,“因工务司改良的马车能装载更多粮草,刘元帅的军队已半月内连克三城。更有牧民传言,边疆百姓靠着度支司拨发的耕牛,在荒漠中开垦出新的牧场。”
苏迁迁起身走向殿门,宫墙外传来此起彼伏的市井吆喝声。她记得去年今日,这里还回荡着流民的哀号,而如今,绸缎庄的机杼声、茶楼的评书声、学堂的诵读声交织成曲。远处工地上,新修的城墙正在加固,砖石缝隙里填塞的不是稻草,而是三司严格监管下的糯米浆。
“传旨。”她转身时,凤冠上的东珠轻晃,“今年中秋,赐宴群臣于太液池。凡在任上政绩卓著的官员,可携家眷同游。另从度支司拨款,在各州府搭建戏台,上演新编的《平叛记》,让百姓也知太平来之不易。”
暮色初临时,苏迁迁微服行至朱雀大街。醉仙楼的废墟上,一座名为“明政书院”的建筑拔地而起,孩童们的读书声混着桂花香气飘出窗棂。街角的馄饨摊前,老掌柜正与食客闲谈:“从前总怕官老爷盘剥,如今三司衙门的告示就贴在街口,有冤屈尽管去告!”
忽有马蹄声由远及近,暗卫翻身下马呈上密函。苏迁迁展开素绢,上面绘着蓬莱岛的模糊轮廓,角落小字写着:“海外异动,疑似天机阁余孽造船。”她将密函收入戒指,望着天边渐渐西沉的红日。三司新政初成,百姓方得安居,但她深知,真正的太平,需将所有隐患连根拔除。
“传令刘元帅,抽调水师精锐,秘密训练海战。”她对陈明低语,“明日三司例会,增加一项议题——筹建海上商路。”晚风掀起她的披风,露出内衬上暗绣的曼陀罗纹样,那是时刻提醒她的警钟。
星河渐隐时,苏迁迁回到坤宁宫。案头摆着各地送来的万民伞,最上方那柄绣着“苏母再生”,是泉州渔民所赠。她轻抚伞面,想起白日里女学孩童清亮的嗓音,想起边塞将士得胜的捷报,想起百姓脸上舒展的笑颜。或许,这就是她重生的意义——以三司为笔,以仁政为墨,在这山河间,书写真正的太平长卷。
第221章 长乐
霜花攀上坤宁宫的窗棂时,苏迁迁正倚在鎏金暖榻上,看着掌心里流转着微光的灵丹药。自三司新政推行以来,朝堂安稳,百姓富足,就连后宫也一改往日的明争暗斗,处处洋溢着祥和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