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之下,桑枝更喜欢折密温和平稳的气候。人也许都爱抚今怀昔,当*初在折密生活的那么些年也没觉得多好,现在骤然搬来沧北,忆起折密却觉得哪里都好,从气候,到城市风格,再到吃喝玩乐,所有的一切。
一年四季,似乎唯独秋意自带缱绻悱恻的情感,最容易引人多愁善感。凉凉的秋风似乎吹开了心中一扇未关紧的小门,思念刹那喷涌。桑枝忽然觉得,她有点想念折密。跟张姨前几天还联系过,她回老家以后继续做着做饭阿姨的家政工作,但是新雇主口味挑剔不说,言语之间总是看不起家政一行,高人一等的态度让老人家心里不太舒服,字里行间透着对桑枝的思念,问候了半天。
某些时候,桑枝觉得张姨甚至比安琪女士更亲,除去外公以为,还想排在第二位的人其实是张姨。自打记事起,她就在家里做饭,桑枝除了从小是吃她的手艺长大的,平日里一些生活琐事也是张姨关心料理得更多。
张姨的老家在折密市一个县城,那里有一处较有名的山,是五A级风景区。桑枝常想着以后借着旅游的名头,可以去那看看张姨。。不过这个时间多半得等她考完高考。
这个时间点校园里的人寥寥无几,去校史馆方向的就只剩下桑枝跟王安安两个。
她们刷了校园卡进馆,王安安带她直奔主题,“在三楼。”
王安安好奇心强,校史馆这种地方,她逛得多。不仅承载着沧北三中变迁历史,还装满了许多故事。例如哪一届有哪些优秀毕业生日后成为了社会上杰出的代表,他们当初在校的轨迹都会被一应陈列出来,作为后辈学生的榜样楷模。
馆内人烟稀少,光洁的大理石地板剔透发亮,空气中透着安静和肃穆的味道,人的说话声音都会不自觉地压低,仿佛怕稍微大点的音量就会吵到馆内沉睡多年的岁月沧桑。
三楼的人物馆,通俗点说就是三中自建校以来的那些优秀学生事迹。馆分东西两侧,按时间区域划分。90年以后的在西馆。她们从东侧楼梯上来就先顺道逛了一遍西馆,桑枝在里面居然还看到了民国时期当时还叫沧北私立中学的全体师生合影,黑白色的照片上学生们齐齐站成6排,穿着统一的盘扣布褂布裤,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馆里还有首任校长的照片,没想到是个白人老爷爷,留着硕大的大胡子。
除此之外东馆里的百年载录册也吸引了桑枝很长时间的注意力。这些王安安早就看过不下数次,仍旧兴致不减,像个导游似的从中给她讲解。
西馆年代距金较近,都是彩色照片,看起来却没有沉静的黑白更抓人眼球。两个人草草浏览了一遍之后,王安安就带桑枝去找沈竹沥当年的那界。
“你看,就在这里,这是他们那界的合影。”王安安指着玻璃展柜里的一张水晶摆台说。
桑枝顺着视线望去,一张写着2007界高三(2)班毕业留影的旧照映入眼帘。学生们穿着统一的蓝白校服,女生两排男生两排有序站立,最前面一排座位上照例是领导和教师。
桑枝目光掠过众人停在一处,最后一排最右边,站着一个男生。瘦瘦的个子很高,比旁边的男生还高出半个头来,眉目很淡,表情痞痞坏坏的。别的学生都对着镜头站得笔挺笔挺地,面带微笑,只有他一个散漫地站在那里,只是随意地看着镜头,疏离倦怠吊儿郎当。
王安安兴奋地指向一处,“这个就是沈一霸。”跟着就捂脸唏嘘,“好帅哦。这张照片我都看过不知道多少次了,每次看都还是照旧心跳加快。”
“你看他的鼻梁,好挺啊,一看就是很爷们,man感十足!”
这点,桑枝很认同,沈竹沥的鼻梁十分高挺,把整个面部线条撑得更加英气且硬朗。
他不难辨认,人群中一眼就能分辨出来。简单到桑枝觉得即便她不认识他,看这张合影的第一眼也会是他。少年当时的身材比之现在更加瘦削,清癯俊秀地插在众人之中,十分惹眼。
“这边还有。”王安安向她招手让她过去,“快来,这边有沈一霸在三中上学时候的生活片影。”
桑枝赶忙提步过去,一看之下心中哗然,陈列馆居然单独给他个人劈出一个柜子,从中收纳了他当时上学时候的各种剪影。
有入校时候的军训照,少年穿着迷彩服,在烈日下站着军姿,身子挺拔如松,汗珠顺着流畅的下颚线条滚至颈边。有做实验化学时候的场景照,他穿着校服,一手拿着胶头滴管,正在向试管里面滴入蓝色的液体。还有运动会上的仰拍,他似乎在参加跑步项目,画面上的少年健步如飞,小腿肌肉紧实,充满力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