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刊登这篇小说,那就代表着,刊物释放出来的信号,再怎么免责声明,也无法阻挡大家的想法。
“登。”
1981年五月,李稻花的新小说,《一方屋檐》,在人民文学静悄悄的发表了,没有宣传,也没有突出介绍。
就像是个普普通通的月刊,刊登了一篇普普通通的小说。
“这写的都是什么狗屁!劝人买房,天打雷劈!我倒要看看,这是哪个杀千刀的写的。”
像往常一样看《人民文学》的马长安,不知不觉看到《一方屋檐》,又不知不觉把它看完了。
看完才反应过来,这小说是让大家赶快买房子啊。
他家就一直在等着分房子,他进单位十年了,他们是个大厂,他又不是技术工种,再加上他为人老实,不会走后门,这么多年,一直都没轮到他分房子。
家里人不是没埋怨过,也不是没张罗着走后门,就是他自己抹不开面子。
“稻花?稻花!”稻花这个笔名,在这一年可是相当的火,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听到她的名字。
她的小说,马长安也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看过不少,都是拍案叫绝,尤其是其中的可操作性,简直绝了。
可惜他们厂长是个老古董,死活不愿意改革,说那是骗人的事,他们这样的厂子改革就完了,改革是小厂子要做的事。
这让不少厂里的员工都气愤不已,多少小工厂,靠着改革,越办越红火,还拿到了海外订单,他们厂呢,还是半死不活的。
去年厂里又没有建新房子,也就不会给大家分房子,大家还要继续等。
本来觉得,《一方屋檐》就是在瞎胡扯的马长安,在看到作者是李稻花的时候,突然觉得合理很多呢。
仔细想想,曾方的厂子不就跟他们厂差不多,不思进取,暮气沉沉。
曾方所在的厂子最后倒闭了,马长安觉得,他们厂要是不改革,迟早也要倒闭。
呀,那要是倒闭了,他不就更不可能分到房子了……马长安忧心忡忡。
如果今年,厂里还不建房子,不给大家分房子,那,就去买房吧……
马长安有些犹豫地想,他管不住工厂改不改革,自己家还是能管住的。
家里跟工厂是差不多的,也要用心经营才能过得更好。
“放屁,纯粹是放屁,我一直都觉得,这个李稻花是欺世盗名之辈,她之前写的小说都是这什么玩意啊?
什么改革文学,我看就是糊弄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董郁只是晕倒了,不是死了,治好病,他重新投入到战斗中,现在他跟李稻花是真正的你死我亡,不可能和解。
董郁有房子,是单位分的,所以他不担心房子问题,对于房改自然也不关注。
但是他学聪明了,枪打出头鸟,他就是上次出头太快导致被李稻花集火,这次,他要悄悄地批判,打枪的不要。
他料想,李稻花这次是自己作死,都不用他号召人,自然有无数的人出来反驳她。
很快,第一批看到《一方屋檐》,并且写好稿子的人开始质疑李稻花。
他们认为,李稻花是自己挣到了钱,买了房子,于是想要拖更多的人下水。
理解李稻花的人很少,质疑李稻花的人很多,几乎每天都能在报纸上看到一两篇抨击李稻花的文章。
“他们总是这样,抓不到重点,抨击我这个有什么用啊,过几天就打你们脸。”
第34章 请诸君赴死就他们会写读后感啊,……
就他们会写读后感啊,李稻花也会,她还会摆事实,讲道理,她是个文化人,文化人当然要讲道理。
根据题目求结果很难,但是根据结果逆推就容易多了。
李稻花就属于用结果逆推,更别说,在信息大爆炸时期,多的是各种各样的“专家”分析这些问题。
其实,物价上涨,工资上涨的情况,已经出现,只不过上涨幅度还不是特别明显,许多人没有留意到。
真正的大幅度上涨,是在物价闯关期间,先是物价上涨,之后就是带动工资上涨。
之前看起来每个月很多的十几块房贷,在工资上涨之后,占每月工资比例会越来越小。
再加上刚刚房改,各种有利政策,是买房的最佳时机。
等到以后,工资跑不赢通胀,跑不赢房价的时候,除非刚需不得已,不然谁买谁是大冤种,真工作一辈子只落套房子。
至于说她买房子,大哥,懂不懂经济啊!
要是有经济专家给你分析一大通,让你去买哪个股票哪个基金,结果他不去买,别信,但是专家自己都去买了,那还犹豫什么,跟上!
稻花老师亲自站台自己的观点,还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