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印五万册,那就是360,光这一本小说,就能挣将近一千。
五万册其实并不夸张,北平文艺刊登有《李幺妹下岗记》和《杜鹃创业记》的这两期发行量加一起达到一百万册。
五万册,只是首印,毕竟这本书里有一半的内容是刊登过的。
李稻花也没想到,不过后来想想,也可以理解,新小说她跟梁宁预计的是九万字左右,可能会直逼十万。
这样长的篇幅,只能在期刊上分成多次发布。
这么一想,感觉更有动力了呢,说不定能靠着这本书直接买房子。
真的好想买个大点的,最好是带院子或者是阳台的房子。
住在这样的职工宿舍楼,本身房子就小,窗户也不大,想要呼吸新鲜空气只能出去,出去还要找不被打扫的地方。
以后这样的地方肯定越来越不好找。
(其他人:你放心,有你在的地方我们肯定不去。)
商量好之后,李稻花送梁宁出去,一路上,看到李稻花的人都是行色匆匆,生怕自己被盯上。
梁宁经过将近半年的接触,尤其是之前李稻花跟董郁隔空骂架,算是对她有个初步的了解。
人确实是好人,但也不是吃素的,谁要是惹她,就等着接受狂风暴雨吧。
两人说着话,到了北邮门口,就听到有人叫李稻花:“李稻花,有人找,《收获》的编辑!”
“稻花老师你好!”从门卫处跑过来一个人,看起来是刚问过路就碰上了。
梁宁和他一对视,就知道是同行,互相看不顺眼,要不怎么说同行是冤家呢。
“稻花老师,我是《收获》的编辑,我看过您的下岗记和创业记,感觉非常适合我们收获,如果您有新的作品,也可以考虑一下我们。”
当然,约稿归约稿,用不用还要看稿子的质量,总不能稿子不好他们也刊登,那是对读者的不尊重。
“下下次吧,手上的这本已经约好给北平文艺了。”
张博转头,立刻就反应过来李稻花身边的这位同行是北平文艺的啊。
梁宁则是露出稳操胜券的微笑,单开本,你拿什么跟我比啊!
“那好,您下次可以考虑下我们收获,这是我们社里的电话,您可以随时和我联系,我叫张博。”
张博从自己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掏出来本子,从胸口的口袋取下支笔,刷刷刷的写下电话号。
这是收获杂志社的固定电话号。
作为李稻花的第一个读者,也是忠实读者,欧阳远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看李稻花的最新更新。
李稻花这次的《华尔街奇遇记》开头就让他长见识了。
携款潜逃的官员,到了阿美莉卡,在华尔街,结识了一位平易近人,乐于助人的银行家。
今天这部分看的时候,欧阳远一直是眉头紧皱的,有些不明白,不相信的地方还会特地去问李稻花。
他和李稻花都是60年出生的,出生的时候,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之后也不是很富裕。
欧阳远家
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从他有记忆以来,至少不缺吃喝,也就是后来下乡,过了几年苦日子。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华尔街奇遇记》里,主人公李莱特,原名李奇,莱特是他到阿美莉卡之后取的名字。
李奇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家境贫寒,父母双亡,是靠着村里人的救济长大的。
吃百家饭长大的他比同龄孩子更成熟,也更加努力读书,考上学,没钱上的时候,是镇里资助他上的学。
后来他考上大学,终于熬出头,回到家乡,在这里,他结识了自己的妻子,也是通过她,找到了发财的门路。
曾经资助过他的乡亲们,因为他和她妻子的贪污受贿,很多人,永远留在寒冷的冬天再也没醒过来。
因为聪明,在意识到情况不对之后,他火速携款潜逃,名字也从李奇,变成了李莱特。
前面这些,欧阳远看的时候,还会觉得感同身受,为这些乡亲们不值,省吃俭用,喂养出来这么头白眼狼。
今天到了阿美莉卡的部分,他怎么看,怎么觉得不适应。
李莱特刚到阿美莉卡,放眼望去,路上全都是私家车,他也立刻找人,买了辆车,还买了寻呼机,这是一种小巧玲珑的,没有手掌大的设备,可以接收到信号,一旦有人给你发消息,就能立刻收到。
他还在那里进到了水上乐园,有人工造浪设备能让人们享受宛如在海边的乐趣。
有钱人很难想象穷人的生活,同样的,穷人也很难想象有钱人的生活。
贫穷,会限制人的想象,就像有人难以想象,有些人家一个月就要用掉800多吨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