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零文艺妇女(244)+番外

作者:木头山 阅读记录

如果不是李稻花之前在国外,坚定的维护国家,换个人来,都容易被人想歪。

李稻花把自己创办杂志的想法认真总结成十几页的文稿。

文稿里写了创办的原因,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性,失去这个领域的主导权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创办之后,她会做什么,做这些有什么用,如何引导民意。

当时,跟李稻花对接的文化口的人也跟她说了领导们的担忧。

国家毕竟还不够强盛,尤其是民生这方面,跟发达国家相比还差的很远。

这些披露出来之后,大家会是什么样的想法,社会安定是否会受影响。

“领导,您认为,在老百姓心里,西方国家和我们国家,哪个国家更好。”

领导没说话,有些话,他说不合适,但是这是摆在明面上的,老百姓也都不傻。

大家为什么不爱看新闻联播里的国际新闻,就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它报忧不报喜,觉得国外那么好,哪有那么多不好的新闻。

殊不知,国内新闻它是真老实啊,有新闻它是真说啊。

国外老百姓也没想到,他们国外的新闻是真不老实,有新闻它真藏着掖着,自己人都见外啊。

“既然已经有很多人人为国外好,那么我们说一些真实的情况,也不用担忧,但是,国外同样存在很大的问题,当这些问题暴露出来,普通老百姓就要想清楚,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才是更好的。”

从文化领域瓦解一个国家,这是西方国家最擅长的,即将要解体的苏格勒就是吃亏在这方面。

“国外有什么问题?”

李稻花就知道,很多人其实对国外并不了解,这很正常。

“在国外,很多工业品的价格很低廉,尤其是我们国家出口出去的,当然这是物价差异问题,但是农产品的价格比较昂贵。

工资很高,相应的,支出也很多,有提前消费,提前消费就是,你的存款不足以支撑你买一些东西,比如房子、车,银行可以借给你钱,很容易的。

但是工作是合同制,一旦被裁员,不能短时间找到合适的工作,无法还贷款,那么房子和车子都会被收回去……”

虽说到了2025年,国外的工业品也不便宜了,但是在八十年代,价格便宜的令人发指。

除了国内为了外汇主动降低工业品价格之外,还有就是物价差异,八十年代,国内物价闯关尚未完成,哪怕是按照原价出售,价格跟国外的差异也很大。

李稻花就准备把对账,作为一个单独的栏目,也算是特色栏目。

毕竟,对账要更新的可就多了,这个单独的栏目,不出意外的话,可以更新很久。

衣食住行,甚至每隔几年,各国的变化重新对比,都是个不错的题材。

他们的第一期,除了李稻花的华侨的故事,还有去年国外发生的重大新闻,只有重大新闻。

因为杂志刚开办,要报道的太多,普通的新闻都排不上号。

而第一期对账,对的是一些必需品价格,包括农产品、纺织品……当然,大头还是农产品。

些价格都由阿美莉卡的员工帮他们收集,以后还要加入其他国家。

这当中有比国内便宜的,也有比国内贵的,越是基础的,不需要加工的产品,国内的价格就越低。

他们的第一期杂志,是在磕磕绊绊的情况下上市的。

之前谈好的书店都不确定他们的杂志到底能不能卖出去。

这样的杂志跟别的杂志不一样,受众不会太广。

大多数普通人并不太关心国外的情况,只是自己的生活就需要拼尽全力。

读书识字的人呢,又要排除一部分太小,看不明白的学生,剩下的就只有上过学,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人,还得有钱。

“这个就是稻花老师办的杂志?”

书店刚到货,要由人工放在书架上,店员看到《九洲》这个名字,立刻就来了兴致。

托其他报刊的福,知道《九洲》的人不算少,买不买是一回事,不耽误他们知道有这么个杂志。

杂志的销量,最终还要落脚在内容质量上,跟老板的关系不算太大,除非老板违法犯罪,连累杂志。

这时候的杂志也没有塑封什么的,塑封也要钱啊。

《九洲》这一期的封面是地球仪,最下面还写着一句话,开眼看世界,封面是彩色的,里面是黑白的。

最前面是目录,李稻花写的故事在第一页,接着就是各种重大新闻,而大对账栏目则是放在杂志的最后几页。

看书第一要看的当然是目录,目录也很容易检索到自己爱看到内容。

很明显,店员觉得这本书里目前最让他感兴趣的除了李稻花的华侨的故事,就是最后面的中外大对账。

上一篇: 大秦司巫 下一篇: 今日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