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知乐给他斟了一杯冷茶,让他平复好气息再将话。
接着,于齐给她讲了一个小时前在公共汽车上的经历。
结束下午常规训练后,他照常坐公交车回厂。不同寻常的是,平日空荡荡的车上多了几个穿得光鲜亮丽的年轻人。
起初,他们只是坐在他周围的座位闲聊。没想到路程过半后,他们开始与他搭话。
“哥们,你这个点坐这趟车,是在海隅食品加工厂住的吧?”其中一人问他。
对方有备而来,见他不应答,便开始走迂回路线,聊他感兴趣的武术。
等他反应过来时,已经打开了话匣子,与他们聊了厂里的业余生活,险些聊到杨素云上的岗位。
“嘿,你真有意思。”那人笑道,“咱们没别的心思,就是爱吃海隅牌的小零嘴,好奇而已,就想知道你们是怎么做出这么受欢迎的小零嘴。”
没说两句,他们就往厂里新品的话题上带。
于齐始终牢记于知乐曾经教导的事以密成的道理,留了个心眼,开始给那群人讲海隅村副业组发家历程。
之后,他开始絮絮叨叨,说了半个小时才讲到村里组织捕鱼
小分队的事,还没让他们插嘴转移话题。
到终点站后,那群人被气得不轻,但还没打听到有用信息,只能拉起笑脸与他称兄道弟。
“乐姐,他们是不是之前在门口打听消息的那些人?”于齐问。
于知乐从抽屉拿出几张贴了相片的纸,推到他面前,问:“是他们吗?”
于齐端详照片好一会,点头如小鸡啄米。他指出其中一个人,说:“他也在车上,但没有来问我话。”
“那就是他们了。”于知乐应声。
闻言,于齐立即紧张得搓手,又问:“那,那我要离他们远一点吗?我怕一不留神就把厂里的事情说出去。”
“小齐,你以后是要拍电影的人,你觉得自己的演技怎么样?”于知乐答非所问。
于齐愣愣地点头,应道:“丰导说我在镜头下看着很僵硬,正在想办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可是乐姐,这与演戏有什么关系吗?”
于知乐摇摇头,转移话题,突然与他扯起闲篇。两人聊天的内容漫无边际,从食堂饭菜样式跳到杨素云的日常工作,始终没有明确的主题。
姐弟二人在办公室待了半个多小时,于齐离开时已经完全忘记来找她的初衷,脑海里反而多了几条与新品计划有关的信息。
他离开后,于知乐拢回周岳生查的资料,思绪逐渐飘远。
天色微暗,她才回过神,翻出记录电话号码的本子,先给于海清家打了一个电话。
接电话的人是于初月,她进科教组后搬到了于家住。于知乐关心完她的近况,才说要与于海清通话。
“于姨,你与何科长的关系如何?”她开门见山地问。
于海清向来习惯留意各方变动,隐约能猜出她的意图,应道:“新来的何科长啊,工作作风不大一样,还在磨合。”
于知乐又逐一问了资料中其他人的父母,得到差不多的答案。
挂了之后,她又转动拨号盘。接上线路后,她说:“你好,江省省城日报吗?我姓于,想找乔榆乔记者。”
过了好一会,听筒对面才传来乔榆的声音。两人寒暄几分钟,于知乐直奔主题,这通电话以她记下两串数字结束。
紧接着,她又打去了盛兰越家,走了几乎相同的流程,又记下三串数字。
完成一切,于知乐整理好散乱的资料,将其锁进抽屉,才起身离开办公室。
她一路经过篮球场、羽毛球场,也遇到很多饭后悠闲散步的家庭。大家见了她都停下来打声招呼,她则微笑点头作为回应。
晚风习习,她的心却因为即将实行的扫除计划格外躁动。
第203章
接下来的几天,何副团长的儿子和他的狐朋狗友坚持每天在于齐上下班的途中找他聊天。
于齐谨记堂姐的传授的演戏方法的第一个步骤——了解不同人的生平,并进行详细记录。所以他们问一个问题,他就反问一个。如果对方不回答,他也不回复。
双方拉锯了很久,却迟迟拿不到有效信息,索性采取激将法。
“哥们,你来来回回讲了几天,说的都是琐碎事。”何副团长儿子开口,语气带上讽刺意味,“天天吹嘘你娘有多厉害,该不会就是个仓库管理员,连生产线都没资格上吧?”
“谁说的?我娘前两天才被调去研发小组,她在帮忙研究新品呢!”于齐反驳。
他们一下来劲了,毕竟是在干部父母的浸润下长大起来的,只对了一个眼色就开始分成两拨,一拨人当红脸,一拨人当白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