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小组的人员交接非常顺利,同时副食品加工厂的各环节的管理逐渐严格。经过磨合,大伙慢慢适应了这种尺度。
与此同时,海东镇的共同富裕计划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海隅牌的名声因女子远洋队的报道进一步提升,从而得到周边供销社更多的订单,因此各村的养殖海货流向海隅村的副食品加工厂和吃食摊。当地人获得报酬后,更是铆足劲发展副业。
此外,海隅村还发生了一件大事——离家两月有余的杨素云终于回来了。
她的气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大家对她的经历好奇不已。
她十二点到家,预判众人想法的叶成玉的邀请在十二点零五分到达。
“好,我很乐意到学习会分享。”杨素云一口答应。
随后,她把小宝电影开拍的消息告诉于知乐,顺带把于越的信送给她。
于越在信中详细写了这几个月学习课程,并记下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询问她的意见。
于知乐对这方面没有研究,索性在商城买了一本相关的资料书,撕掉封面后寄给他。
后续几天的学习会,杨素云分享了在京市的见闻,也说了一些自己因为没有文化而闹出的笑话,让大家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
因此,全村人的学习热情不断攀升,连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老头聚集时也不聊八卦了,而是用小木枝在地上写写画画。
村里风气好了,人人更有干劲,各副业小组的业绩自然蒸蒸日上。
五月底,海隅村迎来本年度第一个重大好消息——村里终于要通电了!
当天正好是村里的休息日,大队部组织大家听电工师傅宣传安全用电的常识,以及如何避免触电事故。
需要注意的细节和介绍的东西并不少,还有分上午、下午两场解释。等电工师傅讲完,已经太阳下山。
电工师傅双手握着操作柄,站在村里的变压器旁边,在众人的注意下稳稳合上电闸。
所有人屏气凝神,似乎都听见了轻微的电流声,露出惊喜的表情。
然而,大家一动不动地站在大队部外,静静地等待着夜幕降临。
“白天也有电,电灯泡也能亮。”电工师傅哑然失笑。
在他从业生涯中,经历过不少这样的场景,几乎所有村子的人都会等到天完全暗下来才会派人去开灯。
海隅村的人也不例外,但他也乐意等着,他深知内心深处最期待的场景会在那个时候出现。
天色在众人的期待下慢慢变暗,直到伸手看不见五指。
“支书,你是咱们村资历最老的人,你去开。”有人说。
老支书回拒:“资历老有什么用?这都是副业组的小姑娘们带来的,应该由她们来拉亮海隅村的第一盏灯。”
有人觉得他说得有道理,起哄让于知乐、张文心和于初月一起进大队部。
姐妹三人抵达不了汹涌的民意,携手进门,在门边摸索到开灯的绳索。
“一、二、三,拉。”三人合声喊,而后一起用力。
绳索向下,带来轻微的啪嗒声。
刹那间,她们眼前一片光明,看清了对方脸上的笑意。
与此同时,院外传来一阵欢呼声,大家激动地与身边人拥抱在一起。
“通电了!我们海隅村通电了!”
“我们海隅村是海东镇第一个通电的村子!”
欢呼声此起彼伏,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有个小女孩指着电工师傅说:“伯伯会法术,我要跟着伯伯学法术,让所有地方都亮起来!”
“这可不兴说。”她的母亲慌忙捂住她的嘴。
大家都懂得童言无忌,没人会在这个时候挑刺坏大家的兴致,只是一笑而过。
电工师傅哈哈大笑:“好,小姑娘长大了来找伯伯学,伯伯教你。”
“好姑娘,有志气。”张文心爽朗一笑,“好好学习,以后进电气局工作,成为咱们海隅村第一个电气工程师。”
女孩挣脱母亲的手,挺起胸膛,大声重复她的话:“成为海隅村第一个电、齐、工、沉、师。”
她认真的模样逗笑了所有人。
于知乐摸了摸她的头发,鼓励道:“加油哦。”
“嗯哼!”小女孩认真点头。
人群中,不知是谁带头拍起了手,慢慢地逐渐成了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影主题曲的节奏。
大家手牵起手,在白炽灯的映照下,边唱歌边跳舞,久久才散开回家。
他们清楚电费昂贵,但知道自己以后会很少用,所以还是在这个特殊的晚上打开了电灯,笑着环视这个被白炽光照得亮堂的、熟悉又陌生的家。
相同的场景几乎在村里的家家户户上演。
第二天下午,于佩兰就带着省城罐头厂的两个机器维修师傅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