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眼皮大娘看见落单的于知乐,问:“小组长,我们能请陈知青来讲讲故事吗?这里有时挺闷的。”
“他估计很乐意来。”于知乐笑道。
闻言,张二婶娘接话:“那我明儿去问问。”
众人表示很期待,她们听别人说了陈昭片场遇著名演员的事,但总觉得差点意思。
蓝圆圆和张海雁没聊太久,打算约杜南枝谈好蚕丝布价格再确定其他细节。
于知乐和蓝圆圆并肩往家里走,路上只有北风的呼啸声,直到路过旧仓库才听见嘈杂的人声,陈昭的声音在当中极为突出。
两人走近,放眼望去,还能在人群中看见穿着深蓝色棉袄的电路工人。
“乐乐,圆圆。”角落里的于初月瞟见她们,挥手打招呼。
下一秒,她的声音就被满堂喝彩压下,她艰难穿过人群走到她们身边。
于知乐一眼注意到她手中的英语单词本子,说:“听周岳生说欣姨的英语不错,遇到不会的可以请教她。”
“我会去找她的。”于初月点头应好,又皱脸抱怨,“唉,才几年没学就全忘光了。”
“有过基础再学会容易很多。”于知乐安慰。
她们谈及这个话题时没特意避着蓝圆圆,她脑筋灵活,又回想起两人在火车上的对话,想明白了一切。
“初月,加油。”她打气道。
于初月嘻嘻一笑,搂过她的肩膀:“圆圆不如和我一起学,都说活到老学到老,以后总归能用得上的。”
蓝圆圆转念一想,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愉快答应。
两人肩搭肩,嘀嘀咕咕一会就约定好了互相抽背和去找曲欣开小灶的时间。
于初月用另一条手臂挽住于知乐,说要去她家留宿。
三人嬉笑打闹着回到于家小院,躺在一张床上聊到深夜。
第二天副食品小组重新开工,于知乐和于初月天微亮就来到虾池边,告诉曲欣今天要用到多少斤虾。
没过多久,张文心和葛泰携手而来,又被她们调侃。
葛泰是一如既往的沉默,细看耳根已经红透,张文心则笑嘻嘻地用老一套话术回应她们。
闲聊间,斑节虾养殖小组的人抬了两桶虾过来。
刚被捕捞起的虾很活跃,蹦跳时带出水花,很快被曲欣用草帽阻止。
“我来。”葛泰将桶抬上牛车,牵起绳。
于初月撞了撞张文心,满脸坏笑:“看来你对象去运输队也没疏于锻炼。”
张文心白了她一眼。
旁边的于知乐却因为她的话突然想起一个问题,问起葛泰冷藏车的事。
“冷藏车?还没见过,只听前辈提过一回。”葛泰回答。
于知乐不着痕迹地叹了一口气,情况如她预想中不乐观。
“问冷藏车做什么?”张文心满脸疑惑,“我们副业组将来有买这种车的打算?”
于知乐摇摇头,说:“齐二的电影上映之后,海隅牌会被更多人知道,我希望可以将原汁原味的海货罐头运到全国各地。”
紧接着,她随口讲了讲21世纪的冷链运输,冷藏车只是其中一种设备。
其他三人以为这是她的畅想,听得入神。
“粤省河里捞出来的鱼,过几天还能新鲜地出现在京市人的饭桌上?”张文心用一个例子总结她的意思。
于知乐嗯了一声。
“整个过程的管理都需要很严格,否则一个环节出错,东西就会坏掉。”葛泰以运输队队员的视角评价,“只可能在区域内实现。”
“如果不是现在的管理方式呢?如果效率和服务质量与运输员的业绩挂钩呢?如果站点像星星一样遍布呢?”于知乐反问他。
第183章
她的反问让葛泰陷入沉思。
思考到最后,他明白这三个问题完全实现的前提并不符合时代的调性。
“你说的一切会成为现实吗?”他问。
晨风凛冽,刮得人不由自主地眯紧脸。
于知乐笑了笑,又反问:“一年前,我告诉你海隅村会靠副业组成为富裕村,你相信吗?”
其他三人都听懂了她话中的潜台词,张文心和于初月深信不疑。
葛泰忍不住扭头看了她一眼,不禁想到幼年时在烟雾缭绕的求神拜佛现场看到的神像。
她身上有一种魔力,明明前一秒还觉得她的话像天方夜谭,但这一刻,他却不由自主地相信了,甚至开始畅想未来。
“什么样的经营方式可以避免现在的问题?”葛泰很感兴趣。
于知乐粗略列举了现代快递公司的几种经营模式,而后用简单的字词去引导他们思考具体的措施。
三人你一眼我一语,像玩抢答游戏一样抛出天马行空的想法,竟与现代行业规范有六七成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