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云大方接过,在心底盘算着过年回赠两坛好酒。
看见于知乐整理出另一份,她连忙说道:“你爷爷不在家,昨儿被县远洋队的人请去了,说是传授些经验。”
于知乐哦了一声,在他们离开后进屋躺了一会儿,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直到天蒙蒙黑才醒来。
她翻身起床,准备开火做饭,忽然听见院外传来一阵吱吱喳喳的说话声。
“乐乐,我们来找你吃饭了。”张文心朗声道,“不和你客气了,直接进院子了啊。”
于知乐推开房门,恰好见到以张文心和于初月为首的一群人依次进门。
“我们也来了。”张海梅等人的声音此次彼伏。
她们有的手里端着砂锅,有的拿了蔬菜,有的带上了傍晚赶海的收获,脸上洋溢着笑容,看着于知乐。
空荡荡的长桌迅速被填满,桌子中央的两个砂锅在碳炉上冒着出骨汤的香气。
于知乐笑着看围在长桌边的她们,她们朝于知乐招手。
所有人落座,坐等锅开。
“欸,欸,你们居然不等我。”陈昭抱着一个坛子匆匆赶来。
张文心白了他一眼,嫌弃道:“就是让你去通知于二婶不用叫乐乐去吃饭,你怎么这么慢?”
“二婶听说我们要吃锅子,特意打了点青梅酒。”陈昭解释,“天又有点暗,我怕摔了。”
他取下坛塞,青梅特有的清新果香随着酒香慢慢弥漫,很快在空气占据主导地位。
这时,锅恰好烧开,滚滚蒸汽裹住暖黄的烛光,众人开吃。
院子里笑声和交谈声交织,一片热闹。
吃饱喝足时,已是晚上八点。有些人还要早起进城上班,而于知乐明天也要去大队部开会,所以大家都没留太久。
于知乐将所有人送出门,正准备锁门却看到葛小菊和张灵往回走,下午残留的疑惑又涌上心头。
“前段时间,我们听海竹提到会定期询问老顾客对新品的意见,所以在休息日跑了一趟之前订过罐头的供销社。”葛小菊主动说起这事,“在供销社附近问了一些客人的意见,都记下来了。”
张灵小心翼翼递来叠得整齐的纸,补充道:“这是我们的报,报告,希望对副食品小组的发展有用。”
于知乐很是感慨,上前抱住两人,说:“辛苦了,我会好好看的。”
“不辛苦,你平常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才辛苦呢。”葛小菊摸摸后脑勺,憨笑道,“我们先走了,你早点休息。”
说罢,两人离开,背影都上了几分愉悦。
洗漱后,于知乐在油灯下阅读这份回访报告。
字体有些歪歪扭扭,但内容非常有条理。其中不仅有消费顾客的反馈,还特意用蓝色钢笔标注了当地的饮食偏好。
特别标注给了她一些灵感,她立即抓起比将其记录在空白处。
随后,她翻开笔记本,简单写了一个年前计划。
就这样,在朋友们的陪伴和充实的工作中,她独居的第一个晚上悄然流逝。
第二天早晨,张文心和于初月带着早餐准时上门。
吃过早饭,三人一同往大队部走,注意到到了村里发生的小变化。
“被选进电气化计划之后,村里的路都整洁多了。”于初月笑呵呵地说。
“那是,我爷说当了支书十几年,第一次见村里人大冬天还这么积极。”张文心掩嘴偷笑,“春祺和冬禧也有很大功劳,她们每次从花溪村回来都说那儿很漂亮。”
村道两侧多了新架起的电线杆,还有为春天栽花准备的小渠。
不过,村里最大的变化在大队部,大队部外面新立了一个带玻璃的公告栏。
三人在公告栏前驻足,看见上面张贴了于白薇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还有几首充满童趣的小诗。
“这是知青点的叶成玉提的建议。”张文心告诉她们,“她还组织了学习班,晚上在旧仓库教大家认字。我哥说她们教学形式很丰富,每晚都能坐满。”
她所做的正是于知乐未来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品加工厂进军京市,势必需要大量工人,她会优先选择海隅村人,如今他们主动提升竞争力是件再好不过的事。
于知乐想了想,说:“将图书角的资料匀一部分都给她们吧,让她们能更好备课。”
张文心和于初月同意她的提议。
说话间,其他村干部陆续走进大队部,她们便也跟着进门。
所有人到齐,会议开始,第一个环节是各干部总结汇报这年的工作。
两个养殖小组独立于副业组,情况由它们的负责人单独汇报。
曲欣身上的粗麻布衣裳难以掩盖她干练的气质,她三言两语总结了虾池前几个月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