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311)

作者:啾十二 阅读记录

一行人带来的声响引来院里人的注目,杜南枝朝她们点了点头,她们就又专注于手头上的工作。

“这是专门扎给蚕宝宝结茧的。”她指着地上几十厘米的山形稻草垛介绍,又将视线移向小院一角,“摘下来的蚕茧在沸水里煮上几分钟就可以抽丝了。”

角落里,两台缫丝车咿呀咿呀地运作。随着踏杆的摇动,缫丝锭上的逐渐出现一团雪白的丝线。

众人好奇地站在一旁观察她们的小型流水线,紧接着又被杜南枝领到后院。

后院晾晒着一团团的丝线,只有几根木杆上挂的是雪白且极具垂感的素绸。

“这是我们花溪村生产出的第一匹丝绸,旁边透亮的是素纱”杜南枝语气自豪,“大家可以来感受一下。”

光滑的绸缎迎风微动,众人小心翼翼地上前抚摸,而后无不惊叹于它的柔软。

“有人预订了吗?”于知乐问。

杜南枝摇摇头:“这只是开始,刘书记还在联系以前在染坊工作过的人,我们的计划是做成蚕丝被、丝巾等成品,像海隅村一样打造一个品牌。”

“给布染色?春祺和冬禧会用植物染,张奶奶教给她们。”张海梅听见两人的对话,随口说了一句。

突然被点名的双胞胎有点茫然,但合声附和道:“对,我们会染布。”

说完,她们各自掏出一条方形手帕展示,姐姐拿的是淡紫色的,而妹妹手里的是蓝色的。

尽管方帕面积不大,但仍能窥见两人手艺的精湛。

这对杜南枝来说是意外之喜,她当即向她们介绍刘英制定的人才引进计划,并发出邀请。

一听要长住花溪村,姐妹二人有点犹豫。放在没分家以前,她们肯定二话不说就答应,但现在她们在海隅村生活得很开心。

“不用立刻做决定,你们可以晚点再给我答复。”杜南枝说。

姐妹俩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

等她们谈完,于知乐估摸了一下尺寸,问清蚕丝布的价格,才把朋友们聚在一块。

“不如我们在这买布做要送给乔老师的百家被吧。”她提出建议,并把了解到的情况告诉她们。

总价听起来唬人,但均摊价是大家目前能承担得起的水平,所以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

“那这还算百家被吗?”于白薇嘀咕。

于知乐说:“百家被寓意是集百家福,我们不必拘泥于旧形式。做的时候每个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会染布的染布,会刺绣的绣些吉祥图案。”

于白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好主意,这样和收集布料是一个道理。”张文心拍手叫好。

其他人也认同她的话,纷纷点头。

“送给乔记者吗?算上我、绮珊和忍冬的份儿。”杜南枝接过话头,“布由我们出,被子你们来做。”

蚕丝布价格昂贵,于知乐等人没有同意她的想法,坚持要均分费用。

杜南枝和白绮珊好说歹说,最终劝得众人同意让她们出四分之一,讨论才算完全结束。

之后,两人又带大家去参观村里的桑基鱼塘,边走边科普了其结构的用意,让大家了解到了新的知识。

池塘规模不大,边上的桑树还小,但偶尔蹦出水面的鱼儿和绿油油桑树却让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一个早上逛下来,一行人对花溪村的现状有了新的认识。

临近中午,她们准备离开,杜南枝给于初月打包了秋海棠盆栽,还送了两坛新酿的桂花酒给她们。

回程的路上,大伙依旧精力充沛,吱吱喳喳地讨论着杜南枝家的布置,打算等年底分钱后要好好装饰一下家里。

“听柳镇供销社的人

说,那儿大集有卖用柳条编的动物形状篮子,可好看了:”葛小菊在脑里过了一遍去过的地方,“到时我抽空去看一看,好看又便宜的话可以帮大家带。”

其他人连声应好,话题转变得很快,开始追问她别的地方的特色。

于知乐靠在周岳生肩头闭目养神,听着她们聊天,嘴角微微上扬。

“明天是我假期的最后一天。”周岳生替她理了理鬓边的碎发,语气酸溜溜的。

于知乐嗯了一声,睁眼笑问:“你想和我去约会吗?看电影?去照相馆拍照?”

说着,她做了个拍照的手势,而后才想起他不能留照片,遗憾地叹了一口气。

周岳生本来还有点心动,一想到她的工作安排就歇了心思,说:“你多看看我。”

于知乐哑然失笑,当即侧过脸与他对视。

牛车晃晃悠悠地前进,两人相视无言,眼里满是笑意。

快回到村子时,张灵嘀咕道:“小孩们在做什么?怎么这会儿全都蹲在村口?”